讓金門成爲兩岸和談聖地

(圖/本報系資料照)

打得你死我活的俄烏之戰,可望進入和平談判。對分裂了77年的兩岸有何不可?一來臺灣倚美謀獨之夢即將破碎,二來金廈大橋也正在興建中,金門人也同聲希望金廈都可通水,爲何不能重啓77年前的正常往來?

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看,分久必合是必然的歸宿。那麼,1949年兩岸正式分裂,1987年放探親,2001年開放小三通,2008年進行大三通,這都是分久必合的必然過程。

正因爲如此金門不但要興建「金廈大橋」,還應選擇在金門舉行兩岸高峰會談。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都說過:「金門在兩岸動靜中,都是世界第一版新聞的角色。」

金門馬祖在兩岸分裂的時代中,曾飽嘗823、古寧頭、93、單打雙不打等大大小小戰役的災難,大陸數度想奪取金門馬祖,進而解放臺灣。而今早已揮別了兵戎相見的緊張與對立,甚至曾進行着各種把酒言歡的論壇。這座曾是中國五千年戰爭歷史中,隔絕最長久的古戰場,爲何不能是兩岸重啓政治或軍事對話的新橋樑?套用馬英九於823砲戰50週年時在金門的講話,他說:「戰爭沒有贏家,只會造成遺憾。」他又說:「兩岸和平協議由善意與互信,一點一點積累而成。」因此,金門人的夢想難道不是臺澎金馬人民心靈深處的共同夢想嗎?

英法有世仇,但從1802年法國提出興建「英法隧道」的構想,到1993年完工,相隔了191年。這個舉世矚目的「英法隧道」,也具體地說明了交流可以替代對抗,和諧可以化解仇恨,並傳爲世界歷史性的佳話。

個人年過77,正好誕生在國共內戰,國民黨退據金馬臺澎之時,童年歲月都在炮火煎熬和戰亂陰影中成長;20多年前還曾經挑戰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故意直航廈門,回臺後被判刑坐牢,終於也成就了今天的小三通。這在在說明仇恨和敵對應該放下,未來的和平幸福應該自己爭取。因此,個人特別呼籲,未來兩岸高峰會談可選擇金門作爲談判聖地。做與不做全在賴清德的一念之間,而做與不做的結果,賴清德也必然瞭然於胸。

再說,1990年兩岸紅十字會的代表陳長文和韓長林,就在金門簽下《金門協議》;823砲戰50週年,馬英九在金門宣佈金門成爲和平廣場,也可興建金廈大橋。

那麼過去的從戰場到簽訂《金門協議》,再到小三通與大三通,金門前縣長李炷烽也在金門興建「金門和平紀念園區」,這樣的演進,正合乎歷史宏觀的潮流。我們期待金廈大橋及金門高峰會談成爲世界級的話題。(作者爲前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