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從“會種地”邁向“慧種地”
“老童,聽說你用的是安徽農業大學研發的播種機,管用不?”“管!自從俺用了北斗及時加持的播種機,小麥播種的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一畝節省10多斤種子,就這一項一畝地就省了30多元。”童士合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種糧大戶,他以前用的是傳統的播種機,播種速度慢還不均勻,影響作物生長和糧食產量,自從用上了安農大陳黎卿教授團隊研發的北斗定位電控排種播種機,一播全苗、一播壯苗,種糧的信心更大了。
近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宿州市埇橋區,安農大皖北綜合試驗站聚焦糧食生產關鍵環節的智能化、機械化,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良田與數智技術有機融合,爲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大智慧動能。
水肥藥是農業生產重要的物質基礎,根據作物需求進行水肥藥的精準施用,是減少水肥藥用量、增加作物產量、提升作物品質的重要途徑。爲提高皖北地區糧食作物種植高效精準灌溉及水肥利用效率,安農大產業聯盟技術專家團隊集成示範了智能管網水肥一體化系統,結合農業信息化與農田氣象傳感信息實現智能調度作業,實現了大田作物水肥管理智能化精細化,每年開展高素質農民現場觀摩教學10000餘人次。
“精準播種和水肥藥的精準施用大大提高了作物抗性、提升了作物產量。”埇橋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紀豐收介紹,安農大在宿州市埇橋區設立的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8個高產示範點,通過應用智能農機、大田水肥一體化技術,畝增產75公斤左右,技術的推廣帶動了全區300餘脫貧戶,助推了12個鄉鎮14個村形成可持續、結構優、勢態穩的農業產業格局。
“農業生產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播種和水肥藥的施用會影響到糧食產量。我們團隊圍繞產前、產中、產後的糧食生產全鏈條,從耕整地到糧食收穫的全過程,自主研製了小麥玉米輪作全過程智能農機裝備,打造了100畝‘無人農場’示範區。”陳黎卿介紹,這一套智能農機裝備,集成了北斗導航系統,精確引導農機進行智能化耕整、播種、空地協同田間管理以及無人駕駛收穫等作業。通過北斗系統實時反饋的位置與速度信息,農機得以精準定位和高效運行,實現了對作物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精準化、無人化和高效化操作與管理。
胡疃村第一書記魯大勇帶着種糧大戶邊走在田間邊說:“得益於安農大智能農機的推廣應用,我們村畝均節本增效230元。”
智能決策也是智慧農業的關鍵環節。安農大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教授饒元帶領團隊自主研製的作物光合生理智能感知裝備、種植決策智能生成大模型、一站式豆麥考種裝置,實現了大豆、小麥等作物多維度表型數據高通量、自動採集與智能解析,能夠爲豆麥種植者自動提供播期科學決策、病蟲害防治、精準水肥管理等全過程田間管理智能化決策,實現了作物光合效率、冠層覆蓋度、植株形態、種子表型參數智能測量與種質資源鑑定,賦能豆麥等作物智慧育種,節約水肥23%,減少人工45%,育種效率提升25%。
安農大與埇橋區建立全面合作關係10年來,圍繞小麥、玉米、大豆等主導產業發展,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聯盟,構建了新型農業服務推廣模式,示範推廣農業“四新”技術100餘項,以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融通猶如“智慧大腦”,有效地應對了農業勞動力短缺和種植效益提升的難題。
安農大黨委書記張慶亮表示:“下一階段,學校將圍繞安徽‘江淮糧倉’建設,探索無人化糧食生產全過程智慧決策與科學管理,賦能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協同打造一批智慧農場,支撐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讓農民從‘會種地’邁向‘慧種地’。”(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王華斌 丁文金 夏迎春 記者 王志鵬)
作者:王華斌 丁文金 夏迎春 王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