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保飯碗 翻譯重菁英培育

教育部青年署統計,大專校院推動職涯輔導補助計劃,4成與AI相關。圖爲東海AI計劃導入特斯拉敏捷式智慧製造課程,並提供高額獎學金培育人才。(本報資料照片)

人工智慧(AI)崛起,近來不少翻譯、口譯運用AI生成,是否對外語系招生造成衝擊?學者認爲,AI縱使強大,並非能完全取代人類,未來翻譯、口譯人才需求將放在高端需求,着重學生多閱讀文學作品及專業知識養成。另據教育部青年署統計,大專校院推動職涯輔導補助計劃,4成與AI相關。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鹹浩指出,根據口譯員跟AI實際競賽結果顯示,目前爲止AI僅在語氣上不如人類,相信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會追上,尤其是現在口譯聊天軟體逐漸問世,接下來會愈來愈強大且普及,一定會影響口譯相關學科,口譯行業會受到滿大威脅,即便AI能力超越人類,口譯需求並不會完全被取代,反而更需要高階菁英人才。

因應AI衝擊,廖鹹浩認爲,外語系相關課程教學方面變化不大,反而是要強調個人能力必須要更強大,透過閱讀更多文學作品、專業知識等領域,藉由人文跟社會經驗,能夠彌補AI容易出錯的不足,產生差異性,自然不會被AI取代。

廖鹹浩說,未來人類主要的功能是確認AI沒有犯錯,因此能力一定要非常強大,落實後端考覈程序,不論口譯或翻譯初稿交由AI處理,人類則負責後端監控修改錯誤,預估這將會是未來運作模式。

現今社會AI、大數據與生活已產生極爲緊密的鏈結,教育部青年署辦理「大專校院推動職涯輔導補助計劃」,補助學校結合業界資源辦理多元職涯輔導方案,今年共補助61校、81案,其中32案(佔4成)與AI相關,協助學生開創未來職涯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