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嵐山區:科技觸角守護藍天藍
3月5日,當陽光穿透薄霧灑向日照市嵐山區的大地,在嵐山區生態環境智慧管控平臺,巨型電子屏上跳動的數據,一刻都不曾停歇地編織着嵐山呼吸圖譜。
上午10時,區污染防治攻堅專班陳勇目光掃過屏幕上的數據:PM2.5實時濃度28μg/m3,“今天又是‘嵐山藍’的節奏。”這個看似平靜的清晨,背後是無數科技觸角在寂靜中守護藍天。
藍天守護成果幾何?空氣質量作爲污染防治攻堅戰最直接、最普惠的顏值指標:嵐山區近年來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PM10等指標實現逐年改善,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24年,PM2.5濃度爲30μg/m3,同比改善11.8%,PM10濃度爲58μg/m3,同比改善9.4%,均創2013年監測以來最好水平;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爲4.09,同比改善4.4%,優良天數爲303天,同比增加15天,優良率爲82.8%。
藍天成績單,得來不易。爲了藍天,嵐山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系統性開展面源污染防治、工業源治理、移動源污染防治,實施精細管理、精準治理,打造治氣“嵐山模式”。
具體執行上,重拳出擊。一方面,嵐山生態環境分局通過科技治污,縱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記實”工作法。
該局運用衛星雲圖、氣象雷達圖、數值預報模型等,綜合分析氣象要素與大氣污染特徵對應關係,開展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組織專家提前會商研判,及時科學發佈管控建議,形成空氣質量預警預報233份、分析報告61份、管控建議137份,督導檢查1100餘家次。
同時,構建由1座超級站、21座標準站、33臺微站、2座VOCs站、69臺道路揚塵監測微站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時監控空氣質量數據。運用生態環境智慧管控平臺,建立“交辦—整改—督導—複查—銷號”的閉環工作機制,線上交辦並整改發現問題,開展聯合執法治污,依法查處高值問題。
此外,該局還運用計算機數字模型,對污染過程進行全面總結剖析,對空氣質量、超標原因進行全面總結,剖析污染過程36次。通過對污染過程解析,把握污染時空分佈規律,形成規律解析報告32份。
另一方面,嵐山生態環境分局精準治污,穩步推進重點行業深度治理。
鋼鐵行業是嵐山區的“頂樑柱”產業,但也是污染治理重點關注對象。爲此,嵐山生態環境分局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減排項目17個,48個CO減排項目已完成24個。日鋼公司、山鋼日照公司累計投資約3.3億元,實施49個環保提升和節能降碳項目,切實提高環保治理能力,鞏固環保績效A級成果,先後入選山東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
在涉VOCs行業,嵐山區也是妙招不斷。謀劃宏川倉儲儲罐高效密封及增設油氣回收綜合治理項目、嵐橋石化儲罐配套油氣收集項目等重點項目,實現油氣回收利用、降碳減排。開展低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替代,對鑄福實業公司完成鑄管工序VOCs無組織排放收集和處理措施豁免。
在橡膠產業,嵐山區重點實施中樓橡塑低效失效治理設施整治提升行動,完成80家橡塑企業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排查、立項、可研和升級改造投資預算統計,申請中央大氣資金937餘萬元,2家試點企業已成功創建環保績效B級。
除了科技治污和精準治污,嵐山區還在依法治污上下足功夫,全面推進道路移動源污染防治。
加強柴油貨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力度——開展重型柴油貨車路檢路查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專項執法,聯合交通、交警部門抽測柴油貨車、非道路移動機械。
推進非營運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非營運柴油貨車和國一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全程跟進政策解讀、手續辦理等工作,完成531輛國三非營運柴油貨車和146臺國一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
加大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監管——推進車檢機構檢驗管理鬆懈、檢驗行爲不規範、設備狀態標識管理異常等問題排查整治,累計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監督性檢查和全覆蓋檢查20餘家次。(王季平 姚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