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形機器人走入尋常百姓家?政協委員提了這些“新點子” |上海兩會

2025年1月14日開幕的上海市政協第十四屆三次會議上,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成爲熱議話題。

多位政協委員圍繞如何推進上海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出了多項建議。委員們指出,上海作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技術積累,但在覈心零部件、製造成本、行業生態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需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等多方面舉措,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至203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上海作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憑藉其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產業優勢,已經初步形成了模速空間、機器人谷等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羣,並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機器人本體企業和關鍵零部件企業。例如,傅利葉智能等企業已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部分產品已進入商業化試點階段。

儘管上海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但從當前發展現狀來看,仍面臨着諸多挑戰。

上海市工商聯在《關於推進我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提案》中,指出上海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如觸覺傳感器、慣性傳感器、行星減速器等高端產品佈局較少,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制約了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

此外,上海作爲國際化大都市,工業用地資源緊張,綜合製造成本不斷攀升,導致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體制造的吸引力下降,企業落戶意願減弱。行業生態尚未成熟,缺乏成熟的示範場景和供需對接平臺,行業標準體系不完善,導致企業各自爲戰,難以形成合力。

針對上述問題,政協委員們提出了多項建議,旨在推動上海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

上海市工商聯提案建議,圍繞人形機器人本體鏈主企業,重點引進上游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特別是空心杯電機、滾柱絲槓、仿生手以及高精度專用傳感器、高功率密度執行器、動力能源關鍵器件等核心零部件。鼓勵鏈主企業優先採用本地零部件,帶動中小創新型硬件研發企業發展。同時,支持企業聯動高校、科研院所組建聯合體,開展零部件、系統軟件等方面的協同技術攻關,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化水平。

委員們建議,在家庭服務、養老、護理等領域建設一批示範場景,支持汽車、裝備製造等企業面向人形機器人開放應用場景,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工程化驗證和產業化應用。待量產商業化應用後,建議對採購人形機器人的家庭和企業給予適當資金補貼,進一步推動市場普及。

尤其是在養老領域,農工黨上海市委提出的《關於推動上海市大健康領域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提案》中提出,建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的集成與推廣,尤其是推動人工智能、傳感器技術、自主導航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並建議通過試點項目,在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中優先部署應用機器人,測試技術的實際效果並逐步推廣至全市。

委員們還建議,聯合企業搭建包含機器人動作庫、物體知識庫和數據採集平臺的具身數據中心,建立模擬機器人運行環境與機器人感知、運動信息的驗證仿真中心和具身算力中心。上海還應支持企業通過合作開發、開源共享的方式,打造具身智能開源開放平臺,訓練多模態大模型,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同時,支持上海大模型研發企業開發適應於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專用大模型,提升技術應用的精準度。

針對當前人形機器人成本高企的短板,委員們建議,在政府指導下,聯合傅利葉智能、達閔機器人、智元機器人、開普勒探索機器人等鏈主企業及零部件製造企業,積極開展人形機器人專用結構零部件、驅動部件、機電系統零部件、控制器、高性能計算芯片及模組、能源供給組件等基礎標準預研,制定關鍵零部件、軟件端口標準體系,協同推動零部件降本增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政策層面,委員們建議,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圍繞人形機器人形成研發創新、檢測驗證、標準制定、模擬訓練、交流展示、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等功能;強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支持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機器人實訓基地,培養高技能人才,積極引進國際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