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經濟奏響“春之曲”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歐興榮
最是一年春好處,煙花三月跑“揚馬”。3月30日,3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跑友,參加揚州半程馬拉松的競逐。他們跨越千年運河,感受“三都”魅力,在“半城花海半城詩”中盡享奔跑之樂,詩與遠方在此刻完美交融。
據中國馬拉松官網數據,3月30日全國共舉辦了32場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參賽總人數將近43萬,其中柳州、成都和石家莊的參賽人數最多,達到3.5萬人。他們從南到北逐夢賽道,點燃春日激情。儘管賽事衆多,“一簽難求”卻是廣大跑者的共同感受。此前3月23日舉行的無錫馬拉松,半程項目中籤率就僅有3.26%。
桂客學院院長劉桂明是一名資深跑友,曾參加了四次無錫馬拉松賽。他認爲,“錫馬”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原因之一是賽道途經太湖、黿頭渚等江南代表性景點,還別出心裁地穿過知名高校江南大學,一路湖光山色,綠蔭環繞,書香氤氳,“人在畫中跑”,爽心悅目。此外,“豪橫”的參賽包和完賽包,展現了“錫馬”對參賽者的真情與深情,充滿誘惑力。
一人蔘賽,全家旅遊;一日參賽,多日停留。火爆的賽事吸引大量人流,蘊含巨大的消費潛力。各地紛紛以賽爲媒,培育一系列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將賽事“流量”轉化爲經濟“增量”。今年有4萬人參賽的武漢馬拉松,據第三方評估機構推算,外地跑者(非武漢市籍)因參賽的直接消費總額1.17億元,同比增長40.6%;拉動消費總效應接近3億元,同比增長40.2%。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個三月,除了“熱辣滾燙”的馬拉松賽,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中國大獎賽、國足世預賽18強賽等同樣火爆空前。
3月21日至23日,轟鳴的引擎聲,讓黃浦江畔嗨翻天。相關數據顯示,今年F1中國大獎賽到場觀衆數達22萬人次,刷新去年的觀賽紀錄,票房相比去年增長了30%。其中境外觀衆佔比15.25%,60%是專程從境外到滬觀賽,相比去年增加100%,境外消費迴流顯著,帶動酒店、免稅店、高端餐飲消費。賽事進一步發揮了流量入口和消費引擎的作用。
3月25日晚,世預賽18強賽國足坐鎮杭州對陣澳大利亞隊,共有70588名觀衆進入球場觀賽,創下中國足球賽事現場觀衆人數新紀錄。3月21日至25日,杭州累計接待外地客流668.6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6.2%。據當地相關部門測算,本場比賽直接帶動包括交通、住宿、餐飲等旅遊消費3.08億元,充分激活了杭州市文旅市場的消費勢能,彰顯“賽事+文旅”多元化消費模式的魅力。
相互擁抱,相互成就,讓人與城在雙向奔赴中實現共贏。各大賽事主辦方借賽事東風,頻頻推出多種配套活動“花式寵粉”。國足世預賽前後,浙江聯動全省11個地市舉辦文旅推廣活動,在吃、住、遊等方面推出800多項優惠政策,球迷憑觀賽門票可收穫觀賽、遊覽、消費一體化體驗。“揚馬”組委會規定:參賽選手、志願者與工作人員可憑號碼布、工作證件及身份證免費遊覽揚州知名的瘦西湖、大明寺等47家景區,並免費乘坐揚州公交所有線路等。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向人民網記者表示,隨着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步增長,以及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兩大戰略的深入實施,人民羣衆對運動的需求不斷增長,對體育的熱愛有增無減。在國家當前強有力的政策引領下,賽事經濟迎來新機遇,推動體育消費擴容升級,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體育強國”大家談丨如何讓萬億體育消費賽道更具爆發力
小小電子券撬動體育消費大市場
地方兩會“文體融合之聲”:賦能發展 激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