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上吐下瀉竟是「沙波病毒」 專家曝和諾羅最大差異
感染沙波病毒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症狀。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彰化一名高二女學生,連續多日發燒和上吐下瀉,體重減少近3公斤,經PCR檢驗確定感染「沙波病毒」,住院近2周才痊癒,衛福部食藥署指出,101年曾有民衆到連鎖餐廳用餐,出現腸胃道症狀,研判爲生蠔遭污染所致,「美女主播」蕭彤雯也曾感染沙波病毒,後續回想,自己在出現症狀前幾天曾吃過黑鮪魚生魚片。
這名女學生十多天前忽然發燒、腹痛、上吐下瀉,就連喝水也吐,原本被診斷腸胃型感冒,服藥2天卻仍未改善,因此怕到不敢喝水仍又吐又瀉,反而引發泌尿道感染,轉診到彰化醫院後,經多病原核酸檢測(PCR),發現沙波病毒(Sapporo virus),住院接受症狀治療和飲食清淡衛教,慢慢減少嘔吐與腹瀉。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沙波病毒最早在1977年,於日本札幌(Sapporo) 一家孤兒院腹瀉羣聚事件中發現,與諾羅病毒同爲急性腸胃炎中主要病毒性感染源,在春夏交替時是容易發生感染的季節,主要以糞口途徑傳播, 主要出現腸胃炎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大人、小孩都會遭感染。
食藥署指出,101年曾有民衆食用某連鎖餐廳的生蠔、生魚片後,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取得患者檢體肛門拭子21件、嘔吐物4件及糞便7件進行檢驗,病原性細菌檢驗結果爲陰性,在嘔吐物和糞便檢體中,有8件檢出沙波病毒的基因型別均相同,研判爲生蠔受到污染所導致。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沙波病毒」的命名和發源地有關,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的一種病毒,雖然臨牀症狀和諾羅病毒類似,不過並沒有這麼常見,通常需要經過分子生物學鑑定才能確定,不過兩者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沙波病毒多爲散發性,不會像諾羅病毒容易導致羣聚流行,傳染力也不像諾羅這麼強;治療上採食物控制與症狀治療。
黃高彬提醒,時序進入秋冬,因爲天氣炎熱戲水而感染諾羅病毒的案例減少,不過飲食上要留意幾點,包含飲用水要煮沸,或經蒸餾、過濾等,確保不被病毒污染,海鮮類食物最好要熟食,畢竟諾羅病毒只需要極低的數量就會發病,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