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健身文化:是福還是禍?

去年 11 月我開始認真鍛鍊時,我期望能在 1 月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畢竟,這幾乎是大多數社交媒體健身挑戰所承諾的。擁有令人羨慕的身材、精緻妝容和豐富衣櫃的網紅們發出了同樣的挑戰:加入我的 30 天挑戰,你將獲得身心的全面轉變……如果你足夠努力的話。

我承認,在 11 月到 12 月期間,我鍛鍊得相當不規律。然而,一旦到了 1 月,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決心。每週四天,通常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輪班結束後,我會驅車 25 分鐘向南,前往一家由少數族裔開辦的健身房參加訓練營和私人課程。每天晚上,我都很疲憊。然而,對結果的樂觀讓我堅持下去。我的目標是減掉 10 磅。想象一下當我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增重了兩磅時的驚訝。

感到沮喪的我重新閱讀了大多數網紅髮布的細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投入了時間、真正的努力和想要變得更好的願望。然而,這似乎並不重要。我持續進行了三個月的重量訓練,但我的身體成分並沒有像在無數的 Instagram 頁面上看到的前後對比那樣發生變化。

我開始思考,是我的努力阻礙了我,還是一個受社交媒體影響的扭曲的現實感讓我對自然的努力感到不滿?

健身文化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幾十年來包含了衆多的亞文化。例如,在 20 世紀 80 年代,簡·方達(Jane Fonda)和傑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激勵了大批女性追求“完美”。這位苗條的金髮美女展示了身着色彩鮮豔的緊身衣和配套護腿在有氧健身課上發力的方式。

如今,似乎重量訓練已經上升到了健身食物鏈的頂端。儘管重量訓練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但直到最近,#強壯即性感和#強壯而非瘦弱這兩個是常見的標籤,反映了當前的氛圍,鼓勵女性氣質、體力和對健身的全面投入相結合,所有性別積極參與才成爲社會所期望的。

其他亞文化包括瑜伽修行者、拳擊愛好者和普拉提練習者的羣體。

但儘管這個術語具有模糊性和多樣性,當我們提及健身文化時,首先想到的卻是“健身房文化”。

這是指某人的生活以身體健康爲核心,通常每週 5 到 6 天,在其最喜歡的健身房鍛鍊一兩個小時。

#fitspiration 和#bodygoal這類帖子令人驚訝的是其單調性。

無論在哪個時代,最受歡迎的有影響力人物和模特通常都有着彼此相似的體型。

這些體型反映了他們那一年的理想政治,不管這種理想是否可實現(通常是不可實現的)。

引人注目的巴西臀部提升術(BBL)這一趨勢正在逐漸消退,但“自然”的完美沙漏身材仍在。網紅和教練們同樣經常發佈遵循這一標準的鍛鍊內容。下半身是重點,而上半身只是爲了增強小蠻腰的外觀。真正實現這種身材所需的基因條件鮮少被提及,一些網紅接受的美容輔助手段也幾乎從未被提及。

相反,網紅和教練們經常逐步發佈他們的鍛鍊過程,甚至經常發佈他們的分部位訓練計劃——哪幾天訓練身體的哪些部位。網紅很少提及在網上發佈這些內容是他們的主要職業;他們有時間和金錢動力每週鍛鍊 5 - 6 天,每天 1 - 2 小時。他們的追隨者通常不具備這種靈活性。

值得他們稱道的是,Instagram 和TikTok上越來越多的網紅都在宣揚實現“夢想身材”所需的時間。許多教練和網紅都分享說,他們花了兩年(或更長時間)才達到理想目標。然而,我們所身處的快節奏文化持續推崇限時挑戰最爲有利這一觀念。

就鍛鍊文化而言,推特在社交媒體平臺中似乎算是危害較小的。這個應用程序的用戶一直致力於挖掘真相,尤其是在涉及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時。滾動瀏覽到關於健康飲食建議和切實可行的鍛鍊類型的帖子並不罕見。同樣,看到用戶強調飲食文化、健身網紅和整體有害的健身房文化的缺點也很常見。關於網紅在發佈內容時如何能更負責,各種觀點衆說紛紜。

不過,任何應用程序都有其缺陷,其中一些缺陷延續了危險的健身理念。像在 Instagram 和TikTok上一樣,推特上也普遍存在驚人的前後對比照片;當用戶說了別人不同意的話時,身體羞辱會被嘲笑;錯誤信息仍在傳播。

社交媒體健身類似於美國例外論。你被鼓勵,甚至被期望始終做到最好,而且永遠、永遠不要放棄。這些文化並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積極鼓勵休息。

即使是最善良的影響者在談論休息時,也常常將其必要性描述成一種提高生產力的工具,而不是內心幸福的必需品。休息通常被描述爲你需要的東西,以便你的身體恢復,你的身體需要恢復,以實現成果的最大化……並且避免受傷。

這種言辭就是一個例子,說明社交媒體是多麼容易致使我們把外表置於一切之上。

這種思維過程——即便對某些人而言是潛意識的——被每個應用程序將共性視作奇蹟的傾向進一步強化了。

發佈自己妊娠紋特寫照片的網紅,或者談論因心理健康或身體原因需要休息一整天、暫停鍛鍊的網紅,情況是類似的。

這兩種行爲都收到了粉絲的迴應,稱讚網紅勇敢。

儘管這些迴應或許出於好意,但它們證實了諸如展示妊娠紋、感到疲勞和不堪重負這樣的正常情況通常是被隱藏起來的。

這便是社交媒體健身最黑暗的一面。它反映了我們的文化,這種文化以少數人的“完美”體格爲傲,並期望我們其他人也照做。

我花了好些年才真正弄明白社交媒體健身的細則和未言明的真相:非凡影響平凡。這是個我本該更早明白的簡單道理。

正是難以獲得的體格獲得了最多的關注。這並非詆譭之辭,而是有洞察力的看法。

社交媒體健身網紅獲得大量關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的獨特性。他們的身材不是你在你的家鄉常見的。正如我的治療師所說,社交媒體網紅和教練通常發佈他們最引人注目的、最討人喜歡的結果。這意味着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前後對比照片更接近百萬分之一,而不是 30 天努力工作幾乎肯定能得到的結果。

在我自己的健身之旅中,身體狀態停滯不前有幾個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試圖融入本不屬於我的自然領域。我極度渴望模仿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強壯女性的職業道德(和身材)。直到我開始 減少對社交媒體的參考,我才注意到我的健身之旅中的 幸福感有所提升。

雖然你可能是百萬分之一適合受社交媒體健身影響的人,但你也可能是同樣特別的百萬分之一適合更能實現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