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經濟有韌性 但外部風險高
旺報社評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最新經濟成長數字,遠超過市場預期,2024年第4季來到5.4%,創下6個季度以來新高,全年平均5%,達成官方年度目標。在外界一片唱衰聲中,這樣的表現實屬不易。畢竟去年一整年,大陸既有多重內部挑戰,如房市低迷及消費信心不振等問題,也有來自美國製裁等高度外部壓力,經濟情勢相當嚴峻。而處於如此複雜環境,最終還能排除萬難順利達標,充分展現大陸經濟的韌性。
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韌性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工業生產勢頭強勁,另一是服務業增長持續。首先在工業生產方面,2024年大陸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價值年增5.8%,比整體經濟增長多出0.8%。其中,若以產業別來區分,又以高技術製造業成長8.9%,以及包括機械及電子工業在內的裝備製造業成長7.7%,最爲亮眼。具體轉化至產品上,成長力道較猛的是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成長38.7%、22.2%、14.2%。
上述數字顯示,這幾年大陸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正逐步顯現。這不僅證明大陸製造實力強大,也凸顯大陸全球供應鏈地位,即便遭遇來自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越南及印尼等國挑戰,但短期顯然仍難以撼動。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統計指出,當前全球製成品中,約有三分之一爲大陸生產,是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及英國的總和。
大陸製造實力強大,從出口數據變化也可略窺一斑。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4年大陸出口年增7.1%,除高於整體GDP增長外,25.5兆人民幣的規模,更是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並未因美方強力制裁而有所下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出口品項中,將近6成(59.4%)爲機械及電子產品,與過往以紡織及傢俱等產品爲主的出口結構,明顯不同。這都足以證明,大陸製造實力不僅強大,產業結構也在升級優化。
換句話說,相較其他國家,大陸不只能夠提供更多物美價廉、CP值高的出口產品,也能滿足全球因應產業結構轉型的貿易需求。只是,樹大招風,因而招致產能過剩、低價傾銷的批評與攻擊。各國保護主義擡頭、貿易壁壘高築,北京須嚴肅以對。
除了製造的強大底氣外,疫後服務業加快復甦,也是大陸經濟韌性的主要所在。尤其與科技創新相關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成長10.9%,較整體服務業增長高出1倍以上。顯示不只製造業,服務業也在加速轉型升級,爲未來經濟增長創造新動能。
貿易大戰沒有贏家
大陸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不亞於製造業。過去10年(2015-2024年),服務業成長60.5%,製造業33.8%,差距達26.7個百分點。這個數字在前一個10年(2005-2014年)爲-3.8%。顯見近年來大陸經濟結構調整,重心由製造業逐步轉向服務業。
不過,從谷底漸次回溫的房市與消費信心,復甦力道不夠強,將持續壓抑經濟增長。這也意味着,在提振內需上恐怕得再多花點心思,思考如何擴大改革,並更有效率推動現有政策,讓民間投資與消費大幅增加,最終爲經濟做出貢獻。
除此之外,因強大製造實力帶來的外部紛爭日益加劇,歐盟對陸制電動車加徵關稅等爭議,更是不能輕忽的風險。川普上任後立即啓動關稅2.0措施,對大陸進口美國商品,全面加徵10%關稅,隨後引發中國反制。雙方持續升溫的貿易大戰,若沒有辦法冷卻,無疑會衝擊今年大陸經濟表現。
北京需要想方設法把川普拉上談判桌,用溝通對話取代對抗衝突,從中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畢竟,從比較利益法則來看,貿易大戰沒有贏家,也非大陸人民及企業、甚至全球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