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停止兩岸經貿惡意螺旋

旺報社評

大陸宣告停止臺灣34項水果、蔬菜和水產品進口零關稅措施,這是近1年來,陸方第三波取消臺灣產品進口關稅減讓。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就此發表的談話,1次點名賴清德、4次提及臺獨,顯示該決定具有高度政治意涵。

庶民經濟 兩岸融合基礎

微妙的是,就在陸方取消臺灣蔬果水產零關稅的半個多月前,大陸海關總署剛宣佈有條件恢復文旦柚輸陸,當時大陸國臺辦發言人跟進表示,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就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好商量好解決,並且強調恢復文旦柚進口,歸功於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與花蓮縣政府的溝通與努力。同樣在去年6月和12月,陸方也循相似模式恢復釋迦、石斑魚進口,但截至目前,鳳梨、芒果等輸陸仍因檢疫問題卡關。

由此可見,此次大陸取消零關稅待遇的34項農漁產品中,本就有多項因檢疫問題未能解禁,而另一方面,即便是近1年多來透過個案處理模式、有條件解禁的部分農漁產品,仍然能銷往大陸,但從下星期起將加徵5%至20%不等的關稅。換言之,部分農產業者爭取了許久的特別進口安排,剛看到恢復輸陸的商機和曙光,現在又要承擔加徵關稅的苦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指出,取消零關稅待遇是針對賴清德政府,更意味深長表示「支持臺獨就是助紂爲虐、自作自受,只會損害切身利益」,語氣之重、向臺灣社會喊話意圖之清晰,前所未見。這說明520賴政府上臺後,即便有在野黨、地方縣市與民間的溝通與緩和,即便有部分個案特殊處理,仍然無法扭轉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民生利益受損的大局。

大陸檢討並取消零關稅待遇看似突然,實則有跡可循。2023年4月陸方啓動對臺灣約2500項大陸產品的貿易壁壘調查,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單方面禁止大陸產品進口,違背了WTO原則與ECFA精神,將ECFA早收清單作爲貿易反制的起手式,目前已經有超過3成早收清單產品的零關稅待遇被取消。從蔡政府到賴政府,都呼籲兩岸在WTO進行國際協商,但很明顯陸方堅持九二共識作爲前提,雙方無法協商,也就產生了今天的局面。

利益受損 綠營鐵票反噬

但耐人尋味的是,大陸這次對34項臺灣農漁產品動手,並非衝着2009年簽訂的ECFA而來,而是把2005年首次國共論壇所送的「惠臺大禮包」收回。由此可推斷,大陸高層目前所思考的「反獨工具箱」,不只是對馬政府時期兩岸經貿紅利的「減法」,而是在扁政府8年反獨鬥爭基礎上的「加法」。可以預判,賴清德520確立的兩岸路線不變,臺海情勢還會更加嚴峻。

針對大陸取消零關稅的動作,民進黨政府、部會、黨部、黨團的迴應各吹各的調,清晰看到「政治考量」與「經濟考量」之間的相互拉扯。行政院呼籲兩岸在WTO架構下協商,但同時認爲政府早有掌握與因應,且農產品對大陸市場依賴度已顯著下降,農業部也表示損失有限、影響可控。然而,陸委會、民進黨中國事務部與立委們則高分貝炮轟北京經濟脅迫、玩兩手策略,凸顯出兩岸經貿問題的本質,依然是政治對抗。

民進黨政府應該深知,靠「芒果乾」勝選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南部是綠營票倉,農漁民利益長期受損格局已定,加上民進黨地方治理不得人心,鐵票也會反噬。TVBS最新公佈2026年高雄市長民調,國民黨準候選人柯志恩贏民進黨所有可能候選人5%到10%,可見一斑。

互惠互利的庶民經濟是兩岸融合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前提,一旦被政治風暴波及,將增加兩岸融合的難度。大陸也要明瞭,爭取臺灣人心、讓庶民經濟參與兩岸交流並從中獲利,兩岸融合的民間土壤得到培育滋養,政治對抗的種子自然無法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