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心理健康產業 兩岸合作新契機

旺報社評

大陸心理健康行業爆發式增長,2021年至今投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規模仍小,但大陸業內估計市場規模約在3000億元人民幣。資本的動向暗示了該行業的發展前景,心理健康行業可以成爲兩岸合作新機遇。

因新冠疫情呈現爆發成長

隨着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精神內耗」一詞開始出現在大陸年輕人的對話中,民衆對心理健康關注度提高,行業發展卻嚴重不足。大陸心理健康行業起步較晚,精神科醫生十分短缺,2001年具官方執業資格的精神科醫師,每10萬人僅2.13名,低於韓國的5.79名、日本的11.87名。大陸憂鬱症患者就診率僅9.5%,治療率僅6.8%。

臺灣心理健康行業發展較早,已發展出成熟的分衆市場,從嚴肅專業的精神問題醫療照護、專業周到的心理干預治療,到各類的情緒管理方式等,十分多元豐富。張德芬、金韻蓉、王浩威等心理學界人士,在大陸已有相當影響力,堪稱大陸心理健康行業的啓蒙老師。

新冠疫情蔓延,使人們面臨更多心理健康風險,疫情暴發期間,《中華精神科雜誌》針對大陸近15000名民衆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憂鬱症狀檢出率達53.5%,顯示大陸心理健康行業將因新冠疫情而呈現爆發成長。

大陸心理健康行業有其自身特點,首先是與網路、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高度融合。官方發佈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精神科互聯網診療的專家建議》中指出:精神疾病多需長期服用藥物和連續進行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更適合互聯網診療模式。除將心理諮商搬到線上,以視訊、語音、文字等媒介設計產品外,大陸在心理健康和數位科技融合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如建立病例數據庫供從業者運用,再如用大數據爲用戶精準匹配諮商師、配置整套精神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設計情緒管理可穿戴設備等。這些新穎的治療方法,一定程度緩解大陸精神醫療資源有限、精神衛教普及率低、臨牀診療依從性差的現狀。

其次是行業體系仍有待完善。近年來,大陸官方開始有意識地推動社會心理救助體系的完善,如在居民社區服務中心開設心理諮商室,在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等。但大陸心理健康行業仍面臨缺乏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完善的職業資格准入機制等問題。

搭建具中華文化特色體系

三是資本介入推動行業發展。大陸近年出現首個國企投資的心理諮商連鎖品牌「安肯諮詢」,亞洲首個上市連鎖精神科醫院「康寧醫院」。資本將心理健康領域視爲未來「風口」,大陸行業供給短缺,資本可以短時間內解決行業「從無到有」的問題,但品質的提升同樣重要。從臺灣的經驗可知,心理健康行業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因疫情出現爆發式增長,應警惕過分逐利而導致的行業畸形。

總體而言,大陸在心理健康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更專注於解決短缺問題,正透過政府、資本力量推動行業發展,使心理健康行業體系短時間內能夠搭建起來。臺灣心理健康行業多年來秉持「以人爲本」,更注重「人的問題」的關懷與解決。目前來看,大陸主要靠資本與市場創新服務形式,臺灣則更重視專業度及服務品質,這種互補讓兩岸心理健康行業的合作有更多發展可能性。

此外,心理學是「舶來品」,很大程度上建構於西方價值體系。如何順應社會結構,從中華民族、社會和個人關係裡建構一套新的心理支持方法,是兩岸學界、業界人士應思考與探討的。兩岸應探索傳統文化和心理治療的有機結合,搭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社會心理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