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資100%容虧來了
這一次是深圳南山。
投資界獲悉,近日深圳南山區正式印發《南山區支持創新創業“六個一”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除了一系列搶人才舉措之外,還有一項極具風向標的嘗試
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基金內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
印象中,這是深圳首次出現100%容虧,也是繼廣州之後全國範圍內又一里程碑式探索。背後是致力解決國資基金不敢投、不敢退、怕擔責等問題,深圳南山鼓勵創新、培育產業的決心不言而喻。
要創新,就會有失敗;鼓勵創新,就要寬容失敗。放眼望去,一級市場國資容錯拉開序幕。
深圳南山一筆錢
單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
一座城市的創新關鍵在於人才,這次深圳南山誠意十足。
《行動方案》推出“一個人”政策,向來南山實習的市外高校畢業生限量提供每人520元的“感知南山”體驗券,同時對新引進入戶35週歲以下的國內外重點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碩士畢業生分別給予最高3萬元、5萬元的生活補貼。
不遺餘力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圳南山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領域企業的優秀青年骨幹人才實施人才支持行動,符合條件的給予每人最高60萬元獎勵支持。
爲了讓人才在南山安心拼搏,《行動方案》強調落實“一間房”政策,對來南山求職、實習、創業的非深戶籍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最長15天的免租住宿,同時對符合條件的重點產業領域初創企業人才,配套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享受1年免租。
針對初創企業,深圳南山不僅推出超5萬平方米的創新研發空間和社會孵化空間,以及近100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支持,還將給予入駐的相關創新團隊不同程度的免租與租金優惠。
於創投圈而言,更爲矚目的是“一筆錢”政策。
此次《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對投資南山區企業6家及以上的創投機構,納入南山戰新投種子、天使基金的聯動跟投機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進行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的跟投。
此外,南山區還聯合深創投、科創學院等專業機構,面向全國招募早期創業項目,依託“X-Day”西麗湖路演社,提供種子、天使、創投、併購、產投等全週期的融資對接服務。
《行動方案》還提到,將動態遴選一批青年領航創業團隊,符合條件的最高給予價值2000萬元的綜合支持、助力南山區科技型企業新增融資1000億元,以及應用場景開放支持、初創企業“一攬子”服務等行動。
當中,極具突破性的探索是致力於投早投小投科技,南山將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對經認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南山區重點扶持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初創企業給予領投支持,基金內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
縱觀下來,這樣的高容虧率在各地國資中並不多見,可見南山在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下的大膽突破,被視爲一個風向標。
國資容錯大潮背後
鼓勵創新
真金白銀之下,是南山乃至整個深圳培育創新的生動寫照。
早一些,再早一些,從企業還是種子的時候就給予澆灌。不久前,深創投聯合發起設立紅土種子基金,總規模爲3億元,存續期限15年,投資與孵化“更早更小更前沿”的創新技術概念,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種子項目。
無獨有偶,總部在深圳的同創偉業也正式落地了總規模2億元的種子基金,深耕創新源頭。
深圳正推動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重心向早期前移。早在2023年,深圳便成立總規模20億元的深圳市科技創新種子基金,補齊了創業投資鏈條的種子一環,形成覆蓋種子期、天使期、VC 和PE全階段的閉環。
從種子開始培育,這必然是一條佈滿荊棘而又充滿詩意的征途早期風險大,失敗率高,對投資人來說極具考驗。試錯與探索間,一級市場“創新應被鼓勵,失誤乃至失敗亦應得到寬容”的呼聲愈發高漲。
要知道,風險投資的魅力在於尋找那些不確定性卻可能極具顛覆性的創新,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如若都“不願投”“不敢投”,循規蹈矩,過於追求短期財務回報,或將與真正的偉大創新失之交臂。
於是我們看到,一級市場容錯大門緩緩開啓。
風向標來自今年國辦1號文件。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健全容錯機制,解決基金管理人不敢投、不敢退、怕擔責等問題。
隨後,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發佈關於印發《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直接股權投資實施細則》的通知,其中在直投資金風險容忍機制上開啓新嘗試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
稍早前,上海發佈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國資基金考覈評價及盡職免責制度文件,明確國資基金整體評價原則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標作爲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同時建立分層分類長週期考覈評價體系,明確了五種適用盡職免責的情形,鼓勵國資基金積極作爲。
放眼望去,從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各地都在推出相關盡職免責細則......國資容錯探索歷歷在目。
容錯落實,任重道遠
這源於創投生態一場深刻調整:行至當下,中國一級市場走進國資時代,VC/PE超八成資金來自國資。去年VC/PE共投資6000億元,其中國資機構的直投出手就達到了57%,佔到了一級市場投資總量的半壁江山,而且比重還在上升。
正如我們所見,如今一級市場C輪、D輪到F輪幾乎全是國資的錢,國資領投愈發常見。
這當中,國資的市場化被認爲是當下最大考驗之一。受限於國資資金屬性,國內投資人出手越發謹慎,陷入“不敢投、怕投虧”的窘境,甚至出現投前投後動作變形。如此氛圍下,GP進一步將“不能虧”的壓力傳導至創業公司。縱觀當下一級市場,有關於回購、對賭、訴訟的聲音不絕於耳。
但沒有風險,何來創新?正如淡馬錫中國區主席吳亦兵此前所言,如果投資人對所有投資錯誤追責,那就沒有人敢去承擔風險。沒有人承擔風險,就沒有風險投資,而沒有風險投資就很難有持續創新。
“市場在一定程度下是‘無序’的。因爲只有‘無序’,纔會不知道什麼地方就能冒出創新。”吳亦兵說,在遵循法治和規範的基礎上,然後在一個看似混亂的市場中間,就會有驚喜冒出來。
容錯機制,迫在眉睫。《2024年國有投資機構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調研報告》指出,在133家受訪機構中,超過63%的受訪機構已建立容錯機制,其中近半數(48.87%)將其納入了績效考覈體系。國資容錯漸漸成爲一級市場基本共識。
信號無疑令人振奮,但這距離落地實操其實還仍有一段距離。如:部分地方國資雖允許了高容虧率,但其實設置了多重約束;如何界定 “盡職盡責”、實際執行中的監督和審計難度,以及是否會引發國有資產流失、腐敗風險......這些隱憂都亟待落地更細的配套實施細則。
回望過去,那些創新高地無不擁有獨樹一幟的容錯文化。被稱爲“硅谷精神佈道師”的皮埃羅·斯加魯菲曾說,硅谷人對失敗有種特別的驚喜,“‘哇,你居然已經失敗過三次,這麼棒!’因爲這意味着你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依舊是那個樸素的道理鼓勵創新,就要寬容失敗。科技征途漫漫,創業者需要一個失敗後還能重新出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