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龍大爆發

深圳徐徐揭開面紗。

3月6日,投資界收到兩筆極爲典型融資逐際動力A+輪融資收官,半年累計高達5億元A輪系列融資;智平方迅速拿下新一輪過億元Pre A+輪融資。而他們,都來自深圳。

身後資方雲集,包括投資逐際動力的阿里巴巴集團、招商局創投、尚頎資本、蔚來資本、聯想創投、彼岸時代、納愛斯集團,知名財務投資人有綠洲資本、明勢創投、峰瑞資本、高捷資本、南山戰新投;以及智平方的敦鴻資產、雲啓資本和國投創盈等財務與產業基金。

這是深圳機器人天團的一縷縮影。前有“深圳十三太保”稱霸業界,後有南山機器人“八大金剛”亮相。最近發佈的《機器人羣俠傳》爆紅,當中代表中國機器人產業未來的7家企業,深圳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一天兩筆融資

深圳正批量誕生獨角獸

這是典型的深圳追夢故事。

坐落在深圳南山區的逐際動力,成立於2022年。在這之前,創始人張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本科畢業後,後遠赴海外求學,多年來一直圍繞着機器人、AI相關領域展開研究。

直到2019年,張巍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擔任長聘教授。經過長期研究,他意識到,機器人行業只有10%的新價值是來自原始學術創新,剩餘的90%來自工程實現。儘管當時人形機器人算是一個冷門行業,但張巍在捕捉到機遇之後,便決定投身創業,正式創立逐際動力。

智平方創始人郭彥東,同樣是一位海歸科學家。他本碩均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後赴海外讀博,曾在微軟總部核心AI團隊擔任研究員。他又先後加入小鵬汽車和OPPO,出任首席科學家,推動落地多種智能終端的智能化,其中就包括四足機器人。

2023年4月,智平方正式成立,致力於研發生產通用智能具身終端。2025開年以來,智平方在短短兩個月內迅速完成兩輪數億融資,如今與逐際動力一同,躋身深圳南山“機器人八大金剛”。

這一幕並非偶然。眼下,深圳的硬核創業公司正在排隊宣佈融資。

漢陽科技近日宣佈完成2億元融資,由元鈦資本領投,知名產業投資方和財務投資機構跟投。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深圳企業,專注於全場景通用庭院機器人研發與製造,已成長爲全球掃雪機器人的頭部企業。

圈內也流傳,衆擎科技也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資金主要來自中東地區。工商信息顯示,新增股東包括 Sailing Ltd、Stone Robotics L.L.C-FZ 以及國香資本等。創始人趙同陽爲前小鵬旗下機器人團隊“鵬行智能”公司創始人,衆擎機器人成立僅10個月,就推出了第一款全開源全尺寸雙足機器人產品。

稍早前,掃地機器人獨角獸企業雲鯨智能,則完成數億元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爲深圳和無錫兩大國資。自2016年以來,雲鯨智能已融資多輪,金額達數十億元,背後資方也包括李澤湘管理的清水灣基金、字節跳動、紅杉中國、明勢創投、源碼資本等知名機構。

自動駕駛獨角獸中也有深圳企業的身影去年11月,元戎啓行宣佈完成1億美元C1輪戰略融資,由國內頭部主機廠獨家投資。彼時投資界從知情人獲悉,該主機廠是長城汽車。公司掌舵者周光,85後博士,他在2019年回到深圳創業,一手創立元戎啓行。

最轟動一幕是華爲旗下的引望公司,宣佈連續獲得來自阿維塔科技、賽力斯汽車投資,金額共計230億元,以此計算估值高達1150億元,成爲深圳近年來最大的新晉獨角獸。

放眼生物醫藥產業,深圳僅今年1月就誕生多筆融資瑞德林生物、康諾思騰相繼完成超5億元C輪融資,鯤爲科技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粒影生物也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不勝枚舉。

其實沿着深圳“20+8”產業集羣梳理,可以發現幾乎每一條產業鏈都在密集誕生新融資,深圳藏着一批硬核獨角獸。

被低估的一面

回想過去一個月,隨着DeepSeek、宇樹科技爆紅,“杭州六小龍”令各地省市掀起一場反思潮。這當中,“大疆之後再無深圳創新”的聲音尤爲刺耳。

但撇去情緒,真實情況也許用不着那麼焦慮。與杭州追求模式創新不同,深圳是通過技術創新,以點帶面,將每一個創新個體織就成一張龐大的生態網絡讓大企業頂天立地、創新企業開天闢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截至2024年底,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突破2.5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95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密度在全國城市中位居第一。

這當中,南山區是深圳的一張亮眼名片。投資界拿到一組數據:截止2024年末深圳南山區機器人骨幹企業200餘家,其中上市企業1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0餘家。

伴隨着AI浪潮,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開始爆發,南山區率先佈局,已經集聚了20餘家優質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機構,形成以龍頭整機爲引領,軟件算法、核心零部件企業集聚的態勢。其中,具身智能獨角獸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也相繼將子公司落地南山。

如此種種,恰是深圳新興產業崛起的一抹寫照。

不久前,深圳官方曬出AI“家底”全市已匯聚人工智能企業2600餘家、獨角獸企業6家,機器人上市企業34家、獨角獸企業9家。其中,7家機器人企業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

具體來看,深圳的人工智能產業鏈覆蓋芯片、模型、硬件及應用等全環節,已形成以華爲、騰訊等龍頭企業引領,元象科技、兔展智能等高成長性企業支撐,初創企業競相發展的“雁陣式”梯隊。

“城市與企業相互成就。”逐際動力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張力曾表示,在深圳創業這幾年,團隊深刻感受到這座創新創業之城在供應鏈生態、人才聚集、應用場景多元等方面的優勢,能夠極大幫助初創企業完成最早的蛻變。

這一幕也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上演。一個龍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協同,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充電基礎設施、汽車後市場等領域完整產業鏈的“熱帶雨林”式汽車綜合產業生態圈,已經在深圳蔚然成型。

元戎啓行創始人周光感觸頗深,他曾坦言,深圳包容的環境和產業鏈支持,是他決定紮根於此的重要因素。在他看來,深圳地處大灣區擁有完整的汽車電子產業鏈,有技術及生產優勢,同時集聚了更多海內外科技人才,能爲公司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放眼望去,在深圳“20+8”產業集羣中,既矗立着比亞迪、華爲這樣的行業參天大樹,也孕育着衆多如雨後春筍般蓬勃崛起的創新企業。不誇張地講,在各個產業鏈條環節當中,深圳都有可以獨當一面的企業或產業集羣。

深圳的征途

杭州爆火後,各地反思層出不窮,爲什麼討論度最高的是深圳?

換句話說,爲何深圳總會被拿來比較?或許,這源於深圳在中國科創版圖上歷來都是承載着最多的希冀。

創投圈依舊記得,2022年深圳率先落地“20+8”產業集羣的培育模式,隨之而來的千億級引導基金開創業內先河;2024年,深圳率先提出“大膽資本”,‌支持國資基金大膽試錯‌,‌取消返投時序硬約束‌,一次次突破了原有桎梏。

“深圳是一座很有危機感的城市。”這是base深圳的投資人常常提起的一句話。

正如過去半個月,深圳忙碌不已。2月23日和3月2日,接連召開兩場新聞發佈會,推出“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系列舉措。隨即,一天內接連發布4大產業政策。

具體到搶人才只要是在深圳就業或創業的人才,都想方設法爲他們提供一張牀、一間房,甚至一套房等服務,高校應屆畢業生來深求職可獲得15天免費住宿,對於在深就業創業的人才,提供面積不等的保障性租賃住房,讓有志在深圳發展的各類人才進得來、住得安、留得下、能成業。

至於搶產業,深圳在人工智能及其終端、具身智能、瞪羚和獨角獸企業立下一個個flag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3000家,獨角獸企業超10家;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以上、力爭1萬億;到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羣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培育瞪羚企業10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

投資界最新瞭解到,深圳國資國企還將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領域的科創企業提供不少於100億元的創投資金支持;並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尖端科技領域,籌設規模不少於500億元的涵蓋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國資基金。又一股活水涌來。

在深圳商圈任何一家咖啡館坐一個下午,你一定能聽到這些業名詞,從幾年前的SKU、出海、供應鏈;到現在的多模態大模型、智能體、量子科技……這裡隨時都可能誕生一個新的idea。

猶記得三年前,普林斯頓生物學教授顏寧回到了深圳,首場演講中提到了對深圳生活的期待

“週末可以在馬巒山爬山,去茅洲河划船,去金龜村自然書房,在醇香的咖啡中、在精美的甜點旁安靜的讀着書……”晴天傍晚,深圳灣的落日下總是擠滿一羣又一羣年輕人。落日終將升起,他們所到之處皆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