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古戰船的第一次海戰──未酬邦國中興之76(朱偉嶽)

2010年6月5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大三國特展」,一艘漢代水軍主力戰船「艨艟」的大型模型重現在展館內,讓參觀的小朋友讚歎不已。(姚志平攝)

據《左傳》周襄公24年(公元前549年),楚康王首次派舟師在巢湖水域(今安徽舒城一帶)攻伐吳國,此或爲華夏中國最早有紀錄的水師作戰。此後楚平王又先後於公元前525、523、518年3次組織大規模的舟師攻打吳國和濮國(約今河南濮陽、山東濟寧一帶)。

那時的吳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已建造戰船迎戰。在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水戰中,吳、楚雙方都出動了大批戰艦,在長江下游今安徽裕溪口一帶江面上展開了激烈的決鬥,吳國舟師統帥公子光乘坐的旗艦餘皇號,被楚國俘獲。後吳國公子光及時組織一批敢死隊,化妝成楚國人模樣,乘楚人不備之際,於夜間將旗艦餘皇號奪回,算掙回了一點面子。在楚、吳兩王國的歷年爭戰中,比較上楚國勝多敗少,原因在楚國的戰船順流而下,航速較高、性能較好、結構牢固、戰鬥意志更強等優勢造成。其時楚國的戰船,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舡」等類型名目。

後來楚國的名臣伍子胥(公元前559~484),其家族在楚國因受讒言而遭迫害,逃離楚國投奔吳國,受吳王闔閭(公元前537~496)重用,伍子胥把楚國這些戰船的建造方法及其水戰用途等經驗帶到了吳國,吳王闔閭乃拜伍子胥爲相國公,在伍子胥的領導下,重整吳國水師,後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國。

吳王闔閭之子夫差(約公元前521~473)繼位後,因陸軍及水師的力量強大了,就想北上征服在今山東的齊國。其時伍子胥仍在吳國朝中,對出兵北伐齊國一事深覺不當,認爲吳國真正的危險實來自南方的越國,主張應「聯齊抗越」。年輕的夫差不聽勸阻,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仍決意出兵攻齊。夫差親率陸軍主力北上,直抵齊國南部邊界。另派大夫「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左傳‧哀公二》)。舟師從太湖蘇州出發,到數百公里外的黃海,與齊國舟師進行了一場海戰,這是華夏曆史上有紀錄的第一次海戰。

爲了發動這場滅國之戰,吳王夫差和聽話的臣屬們,也做了精心準備。除了強大的陸軍以外,同時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軍舟師;舟師不僅可以協助運送糧草補給,還可登陸齊國攻擊齊軍要地,封鎖迫降。但是從江南至山東的水系並不連接,爲了要把吳軍的後勤糧草、裝備運送補給到前線都難以做到,要用舟師登陸作戰,更爲困難了。

爲了解決這項問題,吳王夫差乃徵發全國民力,同時還跨過越國的地界,大量徵取越國民夫協助開挖運河。吳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兩年內開鑿了一條長約200公里,貫通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的運河『邗溝』。這也是華夏中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第一條人工大運河,是吳王夫差決定北伐齊國以前的公元前486~484兩年內成功開鑿。南起今揚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長江,故名邗溝;北經今高郵附近的樊樑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再從淮河入海。後來隋煬帝開鑿的隋唐大運河,部分就是這條水道。邗溝的開鑿雖然大幅提高了吳軍北伐的實力,但同時也大大地損傷了吳國本身的經濟能力,這應是比吳王夫差年長30多歲伍子胥早已看到的一點。

前文曾提及吳國的水師和楚國的水師交戰時,其時楚國的戰船,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舡」等類型。伍子胥棄楚投奔吳國時,曾把楚國這些戰船的建造方法及其水戰用途等經驗帶到了吳國。因之在修建邗溝之前,吳國的舟師,就已有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舡」等類型戰艦。在這裡先要說明兩點,一是古中國時的地域範圍已不小,各地的度量衡單位並未統一,也就是說無論楚國、吳國、齊國、越國的一尺長度,可能不盡相同,本文中的長度皆以公尺表示,都是作者們的估計折算值。倒是說大翼船可裝載士兵、船員等共約91人這數字,可能最準確;至於所示現用公尺數,都是現在的估算值。

「我來,我見,我征服」(拉丁語:VENI VIDI VICI)。「來」,當然是用腳走來,看「見」了,就「征服」。覆看西方人自稱,歐洲是一個按照古希臘公民社會產生了羅馬,羅馬產生了基督教歐洲,基督教歐洲產生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產生了啓蒙運動,啓蒙運動產生了民主政治、科學發皇和工業革命等先進文明;再看西方人自15世紀在發現美洲新大陸後的殖民,接着又縱橫近3個世紀對整個非歐洲地區的殖民霸佔與欺凌,「我來,我見,我征服」還真是歐洲文明發展的特色。竟然在最基本尺碼單位爲手或腳的選擇上,顯其端倪。

大翼船船身狹長,分爲兩層,下層是庫房和船員划槳的地方,上層是士兵作戰的場所。可以運載相當數量的給養和武器裝備。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優點,是當時海戰的主力艦隻。橋舡則是一種體積小、速度快、機動性強的小型艦船,主要用於衝鋒陷陣以掩護大型戰艦。突冒船船體堅固,船首裝有堅固的金屬衝角,專門用於撞擊敵艦,當年這種船可以看作是今天沒有裝上炸藥的大型魚雷。樓船是一種具有重樓式裝甲,攻防兩用的大型戰船。優點是像一座水上浮動堡壘,攻擊力及防護力強,還可以運載大量士兵、武器裝備以及給養物資,缺點是體積龐大,速度和機動性能較差,雖然如此,仍常作爲舟師的主力旗艦及指揮艦。

第二點要說明的是,古中國艦船的構造,和現行世界各國的海軍艦艇一樣,大致上可概分平底船或尖底船兩種,像現之登陸艦艇,都是平底船,裝載量大,可在沙灘處搶灘,古中國多稱之爲沙船;尖底船則吃水深,較耐風浪,古中國多以福船或廣船稱之。楚國及由楚國傳至吳國的艦船,由於多用於江河及湖泊,推判多屬沙船,而在今山東半島的齊國的戰船,推判以福船或廣船爲多。

除了當時舟師艦船的大致情況外,戰船上配備了那些的武器呢?水軍的武器,大致上以當時的陸軍武器爲主,包括弩箭、弓箭、長矛、長斧、標槍及引火器材等,此外據傳說,工匠祖師爺魯班大師,還爲齊國舟師設計了一種叫做『鉤拒』的裝備,『鉤』能把敵方戰船鉤住拉近,『拒』則能把敵方戰船擋住使無法靠近。這樣看來,齊國水師的艦船結構和武器裝備,是頗佔優勢。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