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嶺南畫派巨擘歐豪年與兩岸書畫藝術交流回憶(馮儀)

(圖/馮儀提供)

我從來沒有認真年輕過,人到中年的我,我深深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成爲上帝手中美好的工作,凡人是感情的動物,要有感性,能感念,知圖報,行正道,懂付出,有感動就勇敢付諸行動。在這過程中,得着上帝豐盛的應許。得到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教授,敦厚秉重,廣府音特重的華語,對人彬彬有禮,重細節,又能言善道的一位大家的提攜;也遇到一個好時代,兩岸互通了。

我和大陸書畫藝術界開展學術交流,始於2000年初,我做一名藝術的使者,奔波於兩岸,加強和推進兩岸全方位文化藝術的常態化發展,傳播中華文化,提升臺灣文化藝術影響力,推動兩岸文旅融合發展。有關這些年交流的歷史,有太多值得回憶的人和事。這裡先緬懷歐豪年教授,講幾個在臺北的「第一次」和印象特別深刻的臺粵書畫家交流。

歐豪年(1935年~2024年),廣東省茂名縣人,1952年在香港拜嶺南畫派傳人趙少昂爲師,成爲廣東中國畫壇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1970年移居臺灣,其一生創作不輟並長年投身美術教育與文化交流。作爲生活在20世紀中葉並在21世紀上半葉對廣東中國畫壇「嶺南畫派」積極影響的畫家,歐豪年的藝術生涯中恪守中國傳統文人的詩畫精神,成爲歐豪年的繪畫創新的源泉之一。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繪畫史,是對中國傳統精髓進行重新認知的歷史。在中國詩和中國畫之間建構起來的微妙關係,以更爲鮮活的形式呈現出來。歐豪年的詩畫旅程,無疑正是折射着那個時代的光芒。歐豪年用他的詩畫創作,引領着當日之時尚,成爲潮流和趨勢的發言人。歐豪年的詩作,跟當日之「嶺南詩派」雖非一體,卻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嶺南詩派」的精神追求。甚至歐豪年還以繪畫的視覺方式,把詩的精神融匯在畫面之中,客觀上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效果。也因詩畫兼擅而博得「堅持東方人文精神之代表畫家」的雅號。

繪畫中的20世紀前期,無疑是中國美術史上最爲絢麗璀璨的時代,多元化的畫家羣體與繪畫流派的並興成爲這一時期美術的主流。在嶺南畫家羣中,又以高劍父、陳樹人和高奇峰等人所創造的嶺南畫派開創了嶺南畫壇的新格局。尤其是以「二高一陳」爲主導,以黃少強、方人定、趙少昂、黎雄才、司徒奇、楊善深、趙崇正、李撫虹、何漆園、關山月等弟子爲後鋒的嶺南畫派,在近百年的嶺南畫壇─乃至中國畫壇上,寫下可圈可點的篇章。然而,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不可避免地出現在這個古老的畫派中。如今,作爲當初以折衷中西爲主旨的這一著名畫派,雖然已雄風不再,但它所留下的革新與創造精神卻藉助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薪火相傳而延續下來。代之而起的是已經經過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人們改良的新畫風。

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上,嶺南畫家以高奇峰弟子趙少昂和高劍父弟子楊之光藝術令人矚目,其中,對「沒骨法」揮灑自如的拓展和發揚,是其中最爲閃光的部分。在21世紀初中國畫壇上,嶺南畫家以趙少昂弟子歐豪年藝術最爲大師,其中,他帶領嶺南畫派投入臺灣美術教育陣容,對於臺灣水墨畫教育與美感產生重大影響最爲知着。

觀歐豪年的花鳥畫,亦如其師(趙少昂)之真實、優美、生動,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向喜悅柔和的境地提升,直可以用美感的藝術以形容。他沒骨法的進一步開拓運用和色彩表達,是花鳥畫的高明之處。他似乎對花鳥畫中鳥的生機靈動尤爲執着,將鳥的生機靈動放大強調出來,以更好地跳脫出植物花草甚至空白背景之靜,令動靜對比更爲強烈!

(圖/馮儀提供)

在臺北與兩岸書畫家交流

2005年9月,我邀請歐豪年教授、胡念祖教授、孫家勤教授、周澄教授及陳朝寶等諸多書畫名家,在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裡「塘泥齋」寓所餐敘,席間對兩岸書畫交流現況和遠景等問題進行對話,也談到臺灣藝術家以往在大陸發展都是單兵作戰,倡議成立集體出擊的高端新平臺,大家也深表贊同。而再進一步與歐豪年教授會談後,確定這是件兩岸藝術交流大事,「臺灣畫院籌備處」隨之成形,我負責擘劃辦理各項籌備工作與前導活動,王彩蘋女士爲專職秘書負責院務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籌備初期以自籌經費爲財務來源。

(圖/馮儀提供)

(圖/馮儀提供)

──當我重閱2004年檔案中提及3月,大慈大悲菩薩行─觀世音書畫展籌劃工程啓動,這是我第一次自籌經費主辦大型活動,得到歐豪年教授勉勵和支持,年屆70的他說起話來,直爽俐落卻又滿室生趣,如今仍然歷歷在目。經年餘的努力,參展近200幅佛畫作品的藝術家大德們,莫不展開自己有情的筆墨爲人間善男子善女人,作爲慈悲願行的代言。還有菩薩的旁白和經文佳句則由星雲大師、李元簇、柏楊、陳若曦、張香華、陳琴富、黃光男、何懷碩等諸多名家。活動於2006至2007年間在臺北國父紀念館和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高雄總館、屏東館、彰化館、臺北館、宜蘭館)、高雄市文化中心等地全省巡展七覽。

歐豪年教授除了畫菩薩,還書寫經文佳句,粵籍名主持人曾慶瑜深受感動也添筆敘懷,我亦引道子筆墨神來之筆繪就一幅簡筆觀音(榮刊載《星雲法語》十冊精裝套書版權頁,香海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出版),爲此次展出畫上圓滿與歡喜。

──2009年6月,我組織承辦兩岸歷年來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國畫名家羣體活動「兩岸當代國畫名家作品展」之學術研討會、交流筆會。在臺北圓山大飯店敦睦廳,百餘位名家對筆墨文化的當代意義和書畫藝術的創作與未來等主題進行深入研討。

會後我和歐豪年教授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爲及中國國家畫院龍瑞院長及張道興、田黎明等多位名家茶餐座談中,我簡介了臺灣畫院的具體情況,劉大爲邀請我組織「臺灣具大影響力的國畫名家展」代表團赴北京交流,我對此頗感興趣。

同年10月,臺灣畫院在北京的第一次藝術交流,由歐豪年領銜,胡念祖等諸多書畫家百幅水墨畫精品,在北京市奧體中心體育館盛大展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專家學者500餘人出席活動,引起廣大的迴響。

──2011年4月,我邀請安徽省文化廳廳長楊果率省書畫院院長王濤、劉廷龍及書畫家在臺灣畫院院館餐敘座談,歐豪年並展紙揮毫饋贈楊果女士。同年9月,安徽省書畫院院長禮邀我組織臺灣畫家寫生團隊,共赴桃花潭、黃山等地開展九天的寫生採風行,並有效地在蕪湖市舉辦寫生創作展。

隔年,我提供由歐豪年領銜,陳永模、莊靈、鍾永和、黃子明等50幅佳作並共同出席「2013冀臺經貿交流會」項目之冀臺名家書畫攝影展。

2023年,河北省臺灣事務辦公室禮邀我組織書畫家出席「冀臺同心-第一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邀請展」,因疫情時期,僅提供由歐豪年領銜,周澄、趙文雄等50幅佳作參展。我通過視頻與現場進行互動連線,送上祝福。

──2012年11月,我邀請江蘇崑山市宣傳部長杭穎和何智勇、王清、包峰、吳潔等文化部門領導來臺交流。期間在畫院院館歐豪年等匯聚一堂,交流品鑑,揮墨潑毫。

2013年5月,首屆海峽兩岸昆臺文化交流月在臺北舉行,在日月潭的臺昆書畫家聯誼專場中,在歐豪年教授、蘇州市市長周乃翔、崑山市市委書記管愛國及文化部門領導和兩地書畫家的見證下,我將「臺灣畫院崑山分院」的牌子授予周莊鎮鎮委書記趙坤元。2013年10月,臺灣畫院崑山分院「昆臺聯合畫院」院館啓用,爲臺昆文化交流揭開了新的篇章,臺灣藝術家有了集體出擊的新平臺。

──2013年10月,我邀請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中國美術史論家薛永年及臺灣、北京、廣東、福建、江蘇、江西、安徽等七地的53位美術理論家和書畫藝術家,在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德羣美術館,主辦以堅守、傳承與創新爲主題的「中國書畫藝術學術研討會」。收穫了逾70萬字包括書畫史研究、書畫技法、審美研究等學術論文,並結集出版專刊,爲兩岸留珍貴的時代資料,以供社會大衆參考。

這些年來,我感到在當前文化多元格局的背景下,中國畫逐漸步入了大衆文化時代,由於藝術進入市場流通,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更加模糊,中國畫進入日常生活,成爲衆多消費品中的一種時尚和速食文化。這樣下去藝術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勢必受到削弱和影響?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關注中國畫、推進中國畫的發展,提高中國畫的學術品位,樹立良好的學術氛圍,倡導尖峰意識,打造時代精典,確保中國畫的健康發展已成爲當前一項重要任務。

──2016年7月,我邀請浙江杭州市藝術家和新加坡美術總會藝術家來臺,在臺灣師範大學德羣美術館和臺灣畫院藝術家共同舉辦聯展,展出百餘件三地藝術家作品。開幕式活動在歐豪年教授主持下,400餘位嘉賓同時見證了錢江美術館張向中館長將「杭州錢江國際美術館臺灣分院」的牌子授與分院址臺灣畫院馮儀院長。這次活動源於今年3月,首屆「臺灣畫院‧杭州錢江國際美術館書畫作品聯展」,在杭州錢江國際美術館開幕,同時,在館址建立「臺灣畫院杭州分院」同步揭牌。這種生機勃勃的文藝探索局面和多元化的運作傾向,預示着雙方正在以新的姿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爲臺灣與杭州兩地的文化建設和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共同爲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盡一份力量。

──2017年5月,我恭請山西五臺山碧山寺妙江法師、浙江普陀山普濟禪寺道慈法師、四川峨眉山報國寺永壽法師、安徽九華山百歲宮慧慶法師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菩薩道場住持,和河南洛陽白馬寺印樂法師、上海玉佛禪寺覺醒法師、江蘇金山江天禪寺心澄法師、廣州光孝寺明生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清遠法師、臺北慈法禪寺淨耀法師、臺北十普寺悟潔法師等著名菩薩道場住持,共同書寫經文佳句。並禮請歐豪年大師題字活動名稱,在臺灣畫院桃園創作基地及江蘇崑山市侯北人美術館巡展二覽。透過50餘幅翰墨筆會將佛陀法義轉化爲心靈資糧,引領大衆品味、探索、遨遊於佛緣墨緣之書法藝術世界,共享精粹醇美的佛法內涵。

歐豪年大師表示:書法和佛教淵源深厚,歷代高僧而精書畫藝術者大有人在,展示高僧精典妙翰,可謂盛世佳作信心蓮花,既是和諧社會的必然體現,也是佛教對現代書畫藝術影響的具體反映。

印象特別深刻的臺粵書畫家交流

──2010年2月,我邀請廣東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胡波主席、廖曙輝等文藝界專家及黃霞川、黃苗子等50幅名家墨寶來臺,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兩地名家書畫聯展。

歐豪年教授表示:過去交流都以北京、上海等引領藝術的重要都市爲主,卻忽略了其他省市,這次和中山市合作舉辦畫展,讓藝術交流活動走入地方,想必這會是未來的趨勢。

──2010年6月,我邀請廣東東莞市臺灣事務局局長遊匡正、嶺南畫院院長黃澤森組織畫家及作品來臺,在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主辦「臺莞水墨畫藝術聯展」。

歐豪年教授表示:百幅作品中,兩地的畫家雖是同宗同源,東莞畫作的傳統元素較多,臺灣由於受西方影響大,題材和表現方法更多元化。但都在嶺南畫派傳承的基礎上,做出了創新和融合。

(圖/馮儀提供)

──2010年8月,我邀請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省美協、省書協優秀書畫家來臺,在臺灣師範大學德羣美術館主辦「嶺南中國畫作品展」。89位參展者均是近當代廣東書畫界的翹楚如:朱森林、劉斯奮、許欽鬆、陳永正、陳金章、陳勇正,劉濟榮、陳永鏘、盧延光、方土,代表了嶺南美術、書法的最高水準。展示近百幅近年來嶺南藝術家們深入生活而創作具有鮮明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精品。這些作品熱愛自然、貼近時代、感悟生活,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精神,體勢精研、蒼勁高古、瀟灑飄逸,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兼具高雅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歐豪年教授表示:是一次高水準的中國書畫作品展,觀衆可從作品中認識今日的廣東、瞭解嶺南藝術,更爲臺灣民衆打開一扇認識廣東的窗戶。

──2011年5月,我邀請廣東東莞市宣傳部長王道平組織甄瑞潮、吳才華等30人來臺交流。在中研院嶺南美術館舉行的臺莞文化藝術座談會上,歐豪年教授表示:東莞可園是嶺南畫派的發祥地之一,近百年來,嶺南畫派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學術思想蜚聲畫壇,引爲旗幟;當代嶺南中國畫壇更是英豪輩出,涌現出一位又一位得風氣之先、具有極大影響的代表畫家。可以說,古往今來,這些先人前輩及後來者的作品,如同璀璨銀河中的點點繁星,交織成嶺南繪畫的光輝歷史。嶺南畫派的傳人在現代臺灣辛勤耕耘,開枝散葉,推動了嶺南畫派藝術在當代的發展。會後,書畫家們進行筆會交流。

──2011年12月,我邀請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陳開枝理事長和廣東畫院許欽鬆院長組織關山月、黎雄才、賴少其、楊之光、歐豪年、林墉、許欽鬆、樑世雄、王玉玨、陳章績、尚濤、陳振國、招熾挺、陳永鏘、莊小尖、方楚雄、李勁坤等諸多嶺南中國畫壇具有深刻影響力和歷史地位的畫家精品力作近百幅來臺,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嶺南中國畫精品邀請展」。

歐豪年教授表示:這批精品畫作,將使觀者得以從多維的角度觀察當代嶺南中國畫的創作狀態,窺探藝術家們如何錘鍊各自的藝術語言,恰當地將新因素納入到國畫的結構系統中加以改造,產生自我的闡釋,產生符合現時代心理情境與人文精神表達的新的演繹。

──2012年4月,我邀請廣東省教育廳魏中林副廳長及廣東省30餘所高等學校、高職院校書記、校長和高等教育研究專家50餘人,在臺灣畫院院館餐敘座談。歐豪年教授和與會70餘位學者專家對於兩地美術教育現況、文藝創新創業領域等問題,各抒己見,交談熱絡,我則簡報臺灣畫院現況與發展遠景及近年臺粵藝術家交流概況。

──2012年12月,我邀請廣州市宣傳部甘新部長和市文聯喬平主席組織連登、盧延光、方土、許鴻飛等藝術名家及美術、雕塑佳作來臺,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舉辦展覽暨座談會。在歷時4小時的書畫藝術座談會,由藝術家陳永鏘、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及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羅芳、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蘇峰男、林進忠等進行專題報告。

歐豪年教授表示:此次穗臺兩地藝術家增進了友情、溝通彼此的畫風。鼓舞着穗臺新世代藝術家進行新的嘗試、新的思索、新的研究與更新的視覺實驗;會中並與大家一同梳理嶺南畫派的傳承脈絡,希望大家發揚嶺南書畫藝術的人文精神。

歐豪年表示,40多年前他到臺灣教授美術,從而將嶺南畫風帶到臺灣。而40多年後,兩岸嶺南畫派這麼多畫家,能夠齊聚在嶺南畫派發源地舉辦交流展,十分有意義,正是兩岸這樣的文化互動交流,才推動兩岸嶺南畫派的發展,共同努力使中國水墨畫在世界畫壇上佔據更重要地位。

──2008年至2012年,我組織臺灣、廣東、澳門三地藝術家,主辦「紀念孫中山先生書畫展」,在澳門國父紀念館、廣東中山市美術館及臺北國父紀念館等三地共展覽7場次。總展出逾500幅各具特色書畫作品,300餘位書畫家們或以書言志,或以畫傳情,用獨特的視角和藝術形式,追思和緬懷了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弘揚了孫中山精神。此項活動尤以臺灣和廣東藝術家以羣體的形式赴澳門促膝談心,揮亮潑墨,兩地之間如此的參展陣容,如此規模地在澳門國父紀念館面對交流,實屬空前。

歐豪年教授表示:紀念中山先生在兩岸三地舉行畫展,也是中國傳統書畫傳承的一種方式,傳統書畫就像民俗節慶活動一樣需要藉由活動的舉行,讓藝術家有交流的機會、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2009年10月,廣東東莞市臺灣事務局和嶺南畫院禮邀我組織水墨畫家及70幅作品,在東莞市寶源堂藝術館舉辦「臺灣名家中國畫作品展」及嶺南中國畫藝術交流座談會。歐豪年教授、胡念祖教授與遊匡正局長及文化部門領導和兩地藝術家300餘人出席開幕式活動,同時,見證臺灣畫院院長馮儀將「臺灣畫院東莞創作基地」的牌子授予嶺南畫院黃澤森院長,正式開啓臺灣畫院設在嶺南畫院的創作基地,開拓了臺灣書畫家將長期持續地和東莞進行一系列藝術交流良好平臺。

──2010年5月,廣東省文聯禮邀歐豪年和我,赴廣州市出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座談會」。歐初、陳章績等30位廣東書畫家與會。

(圖/馮儀提供)

歐豪年教授表示:嶺南畫派之所以又稱折中畫派,便是要把古人的工筆與後人的意筆,二者鴻溝彌合折衷,也把吳派山水與浙派山水的門戶之見打破,如今把中國與西方的門戶之見,打破又有何不可呢?今天我們大家在這裡共同勉勵,推廣中國畫藝術,不管是古代的、現代的,每位畫家都把自己作品付出努力所得到的成果公開展示,讓世界人士曉得。

──2010年8月,廣州市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公司禮邀我組織20位臺灣藝術家寫生團隊,在廣州畫院方土院長及藝術家陪同,到廣州市著名景點開展「廣州景‧臺灣情」臺灣畫院藝術家紅棉羊城寫生採風活動,並且有效率地將寫生完稿60幅作品在廣州市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東方美術館舉辦觀摩展,展覽開幕式上,歐豪年教授表示:主題爲廣州景‧臺灣情,即意味着臺灣畫家面對自然揮毫創作的胸臆,也象徵着大家對廣州風光的欣然嚮往與表述之情;到廣州各名勝景點,畫下不同於廣東本土藝術家視野的廣州風光,以各具觀察方法與表現語言的特色展現畫家們面向自然的創造,讓廣州公衆看到臺灣當代美術一方新的風景。

──2010年12月,廣東暨南大學、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南方分院和臺灣畫院共同組織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歐豪年和香港李嵐清、饒宗頤、黎明、澳門連家生、臺灣黃磊生、馮儀和雕塑家曹祟恩等諸多名人創作出體現暨南特色的詩、書、畫、雕塑、攝影精品共200餘件,首次舉辦具有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主題展覽。

──2011年檔案中提及7月,歐豪年大師在闊別故鄉廣東茂名多年後回鄉省親。歐豪年追述着童年時光:在這個飽含雋逸的茂名縣故里,有着數說不盡的回憶……;他自認:茂名家鄉,生動的四季轉換,大自然間的多釆多姿算得上是我學畫之前的一個啓蒙恩師……;還有家父無形中的誘導和祖父對古文物收藏的嗜好,成全了我走進中國文學,以及詩、詞的線裝書中漫遊和沈迷。這次行程由我和暨南大學兩岸四地文化交流中心胡江主任安排與歐大師弟子林進忠、蔡友、林錦濤、吳恭瑞等隨行,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吳川博鋪拜謁其舊居所在的仁壽裡及歐子純公紀念館等,受到吳川市各界和父老鄉親的熱情歡迎和接待。歐豪年大師不時與鄉親及文化藝術界人士交談,交換看法,並在現場展紙揮毫,饋贈家鄉。

──2012年3月,廣東東莞市臺灣事務局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爲進一步推動莞臺兩地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理解,主辦「嶺南風-莞臺水墨畫交流展」暨中國書畫藝術研討會。禮邀我組織30位藝術家及作品赴莞,與東莞藝術家們展開近距離的交流。期間,兩地藝術家百餘幅水墨畫新作,在東莞嶺南美術館、東莞東城展覽館及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等地巡展三覽,這是莞臺兩地首次合作高層次、高規格的畫展活動。

在嶺南美術館的研討會上,歐豪年教授表示:藝術的風格特徵,是藝術家作品最爲直接的形象印記,而風格特徵的獨特性又是藝術家獨創型的更爲深層次的提升;百餘幅作品多以深厚的中國文化爲底蘊,題材豐富、畫風各具特色,體現了嶺南畫派包容與創新的藝術精神,值得欣慰。

──2012年9月,廣州市十香園紀念館劉志輝館長禮邀我組織水墨畫家赴廣州市,共同主辦「十香園5週年慶-臺灣畫院水墨邀請展」。這也是十香園繼《紀念趙少昂誕辰105週年藝術展》、《嶺南畫派與辛亥革命書畫展》、《春睡、春潮畫會聯展》、《紀念黎雄才教授誕辰102週年書畫展》之後所舉辦的第五個系列展。名譽院長歐豪年教授率蘇峰男等59位臺灣美術界山水、花鳥、人物等水墨畫家及百餘幅佳作出席了一系列活動,代表了臺灣美術界最高水準,足見展覽的規模和份量。

(圖/馮儀提供)

在座談會上,我就「嶺南畫派」的地方風格表示:就畫藝而論,嶺南派畫家從居巢、居廉開始,對於廣東繪畫的地方化,確實功勞甚大,在二居尤其是居廉的作品中,我們能發現具有強烈的地方與生活氣息,他積極以身邊的花果草蟲作爲寫生的對象,植物如嶺南特有的紅棉、風眼果、荔枝、龍眼等,動物如龍眼雞、大頭蝦等。運用材料之多,寫生方法之細緻,在之前的廣東畫家中找不到第二個。

在居廉的影響下,高劍父和高奇峰,陳樹人等弟子也積極描畫身邊的事物。寓居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留下了大量的廣東題材花鳥作品。寓居內地的黎雄才、關山月則以廣東的山水創作了大量的具有現實生活色彩的畫作。今天的嶺南畫派,弟子衆多,畫紅棉木瓜等等都是順手拈來,各人對於廣東題材,似乎都已習慣,始終繼承和發展廣東繪畫的優秀傳統。

臺灣畫院在歐豪年教授的帶領,與十香園紀念館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臺灣畫院藝術家多次拜謁居巢、居廉故居「十香園」,關注十香園紀念館的發展與進步。從十香園延續到臺灣畫院以及世界各地華人的藝術團體,見證了嶺南書畫藝術不斷髮展和勃興。

餘語

有名的文人畫畫家都有一個特點「尊崇精神價值」,因而,他們中精神生活是頭等重要的,而宗教信仰是精神生活中更高的追求和寄託,因而佛教與道教又爲他們中許多人信奉、皈依,尤其以大乘佛教的禪宗爲甚,佛教爲一些因種種原因隱居山林或市井的文人提供了一個逃避現實,解決內心衝突的方便空間。他們常自號某某居士(居士即在家修行者)等等,甚至亦佛亦道,都有超脫現世的思想。

被列爲文人畫始祖的唐代王維,字摩詰,以古印度一個在家修行的大乘佛教居士維摩羅詰(簡稱維摩詰,意譯爲淨名、無垢。修至菩薩果位)爲字,是位篤信佛法的居士。元代倪境號「淨名居士」。明代董其昌號「香光居士」。清代石濤號「苦瓜和尚」。清代廣東的文人畫家:黎簡號「如來乞食弟子」,謝蘭生號「裹甫居士」,蘇仁山號「在家僧」。近代張大千號「大千居士」。歐豪年字「介」以佛陀教化的慈悲心(給予是一種生命力,一種人的善性,本性,菩薩心)爲字。歐豪年在他生前天寬樓畫室擺設中,對着畫案的左邊放置有一座直立觀世音菩薩銅像,可折射出他的精神世界裡對世界、對生命(包括動植物)的關愛,歐豪年的畫中寄了意,即包含了很多形而上的豐富資訊-精神、情感、個性上的東西在裡頭!

(作者爲臺灣畫院、臺灣文學作家村、江蘇崑山市昆臺聯合畫院創始人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