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少年見大雁殉情而死,落筆成文,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很多人應該聽過這句詩吧,無論在短視頻,還是影視劇中,只要遇到關於愛情的描述,都能聽到這句話。
但有人知道這句話是一名十六歲少年所寫嗎?
少年天才
在讀古詩詞的時候,除了描述友情和抒發志向的,剩下的就是描述愛情的。
比如蘇軾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他在髮妻早亡後,思念不斷,在深夜中寫下的。
其中飽含了他對髮妻的思念,其感情至深至切,令人動容。
後世還有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全文皆沒有提及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而是藉着“枇杷樹”的變化,將時光的變遷以及對愛妻的懷念全盤托出。
這些詩詞名句,都是作者在歷經世事,飽經滄桑後,才得以寫就的。
但這句“問世間情爲何物”,卻是一名十六歲少年所寫。
他是誰?又經歷了什麼,才能寫下流傳千古,讓人念念不忘的詩詞名句?
他姓元,名好問,是皇室後裔。
若要刨根問底,其實他並不是漢人,本姓拓跋,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才搬到了現在的山西一帶,姓氏也改姓爲元。
他出生在一個動亂年代,當時正值宋金大戰。
金國在打下遼國後,沿着太行山脈,兩路進軍,直接攻破開封城,將靖康二帝擄走北上。
而逃出開封的趙氏子孫一路往南,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朝廷。
從此,中原一帶成爲金國的領土。
元好問祖上也曾爲金國臣子。
對於習慣了朝代更迭的元家來說,他們很快融入了金國文化,並沒有太多不適。
當時元家大部分子孫都入朝爲仕了,只有元好問的父親考不上舉人,只能在老家做一個教書先生。
雖然這件事對元父打擊比較大,但對元好問卻是一樁好事。
因爲家中有元父這位教書先生,他從小就能翻看各種書籍,同時學習漢文和金文。
在兩種文化的衝擊下,他的行文方式更加飄逸。
有父母相陪,姐妹相伴,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元好問很喜歡這樣平淡又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元父突然對他說:你已經不是我兒子了,跟着你二叔走吧。
元好問有些恍惚,難道自己並不是親生的嗎?
遠離家鄉
經過一番解釋,元好問弄明白了狀況。
原來二叔沒有子嗣,在古代這個無後爲大的時代,他七個月大的時候就被過繼給自己二叔了。
所以二叔元格就是自己的嗣父。
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很常見,比如寫下范進中舉的吳敬梓,曾經就被過繼給叔父。
之前因爲他年紀太小,二叔不忍心他離開父母,所以一直沒帶他出去。
現在二叔在山東做知縣,可以給他提供更好的教育。
元好問搞清楚狀況後,立馬跟着二叔上路了。
第一站,他來到山東,這裡作爲孔孟之鄉,學習氛圍比老家好很多,學生們都比較用功。
雖然初來乍到,但他依舊在一衆學生中脫穎而出。
年僅七歲的他,就被很多人稱爲神童。
隨後,他又跟着二叔的升遷而搬到了河北等地,在這裡他受到了朝中大學士的喜愛。
這段時期,他的學識突飛猛進,得到了很多官員的認可。
他們認爲只要元好問參加科舉,就能一舉奪魁。而元好問也躍躍欲試。
雖然金國也有科舉制度,但和其他朝代略有不同。
當時允許官員的後人不參加童試的前兩個小考試——縣試和鄉試,直接參加府試就行。
府試算是省級考試,考試地點在長安城,需要提前出發。
見元好問這麼積極參加科舉,二叔給了他一筆盤纏,並叮囑他放輕鬆,一定能考中的。
於是他拿着盤纏,騎上一匹瘦馬,帶上兩名書童,慢悠悠地上路了。
他一路向西,路過正定府,穿過井陘道,翻過高聳的太行山,然後進入了太原境內。
早些年因金宋大戰,太原城受到戰火的摧殘,城牆破敗不堪。
而這裡的百姓也多爲漢人,很多人不服金國統治,於是躲入山林之間,成爲獵人。
此時正值深秋之際,山野之間野兔縱跳,青天之上大雁橫渡,林木也是青黃相間,好不漂亮。
元好問身騎瘦馬,走在山林之間,心情大好。
只聽一聲弓響,嚇三人一跳……
殉情而死
因爲這山林之中,除了獵人就是強盜,三人又是打扮成書生模樣,還騎着馬,肯定是有錢人。
元好問心想,如果碰上強盜就壞了。
結果並沒有強盜衝出來,而是在不遠處的山腳下,一隻大雁如斷線的風箏一般,直墜地面。
山腳下有幾名手持長弓的獵人,那隻中箭的大雁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們腳邊,不差分毫。
兩名書童不禁高呼“神箭手”。
他們的聲音響徹山谷,引起飛鳥四散,驚得走兔跳逃。
獵人們看到元好問一副書生打扮,於是向其揮手示意,讓其下山烹雁飲酒。
盛情難卻,而他也走得累了,正好藉此歇息片刻。
於是元好問騎着瘦馬,一路來到山腳下。
等到了獵人跟前,他卻發現其手中有兩隻大雁。
其中一隻受了箭傷,正在垂死掙扎,而另一隻並無任何傷痕,只是被困在網中不能動彈。
這時候,兩名書童忍不住問道:“你們是如何抓住這隻沒受傷的大雁?”
因爲大雁十分機敏,只要看到有人影晃動,就會振翅高飛。
獵人見書童如此問,他也一臉茫然,說:“我剛纔拉弓射箭,只命中一隻大雁,另一隻是主動飛到我面前的。”
聽聞此話,衆人嘖嘖稱奇,原來大雁也是有情有義之人,遇到同伴受傷不肯離去。
只見獵人不屑道:“自古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剛纔這隻大雁一時迷了心智,現在它見到同伴已死,必然離去。”
衆人紛紛搖頭,表示不相信。
獵人只好將雁網打開,將那隻完好的大雁放走。
而那隻大雁悲鳴不已,見同伴掙扎片刻沒了動靜,於是振翅高飛,衝往雲霄之上。
這時候獵人說:“你們看,就算大雁再有情義,遇到危險還是會飛走的……”
他的話還沒說完,只見那隻飛走的大雁重新返回來,向着大地衝來,重重砸在石頭上。
就這樣,那隻大雁硬生生撞死在另一隻旁邊,畫面悽慘不已。
這一幕驚得衆人許久不能說話,他們沒想到大雁竟有如此感情,寧可同死,也不願苟活。
隨後,有人說:“既然兩隻大雁都死了,乾脆就地烹熟,也好用以果腹。”
元好問望着雙雙赴死的大雁,不禁吟唱道:“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於是他讓書童拿出幾兩碎銀,將兩隻大雁買了下來,並埋在了河邊,稱之“雁丘”。
衆人也驚訝於這名年僅十六歲的少年,竟能寫出如此深情的詩句,並且紛紛誇讚他,日後定能高中。
只是沒想到,元好問趕到長安城後,考試並不理想,竟然落榜了。
這件事對他打擊比較大,於是更加刻苦學習。
可能越用力,文章越顯得刻意,導致後面次次落榜。
沒過幾年,蒙古鐵騎南下,將金國和北宋全部橫掃出局,天下變成了元朝。
元好問也不再熱衷於考試,而是投身於文學創作,反而創作了無數名作,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