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赴海外投資就是國力的延伸?(尹啓銘)

臺積電美國廠延宕,當地工會近來頻爆料,槓上臺積電。(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去年底臺積電在美國先進晶圓廠移機典禮時宣佈,將擴大投資及擴增新一代3奈米制程,引發是否「去臺化」的議題。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引用Acer品牌爲例,說明臺商海外佈局是爲了接近市場,就近服務顧客,是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國力的延伸。總體來說,大多數人都會支持這樣的說法。

但臺積電赴美投資不僅建廠和未來營運成本將大幅攀升,現今建廠還碰到當地熟練工人短缺、工人及地方工會強勢反彈等嚴重問題,有人認爲臺積電應該融入當地環境。但不管誰是誰非,已造成建廠進度延後。

至於臺積電在日本熊本的建廠和未來營運所遇到的問題與在美國相較也不遑多讓,包括交通設施不足、廢水處理和工業用水設施欠缺、土地取得和農地變更困難、人力短缺等。另外,臺積電在德國德勒斯登投資建廠案剛獲得德國政府同意補助,就有人提出德國技術工人短缺、歐洲工會太強悍、語言和文化差異大等諸多問題。

一個在半導體產業居於領導地位、各國極力爭取的企業赴海外投資都會遭遇這麼多重大的難題,何況是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難怪會有人開始懷疑:企業赴海外投資是否真的就能提升競爭力、延伸國力?企業赴海外投資主要是利用各地的比較利益來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對母國則有延伸國力的效果。因此,不管從企業和國家角度,企業赴海外投資都是對的決策,關鍵在於企業是否能把對的事情做對了。

在家日日好,出門處處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產業發展環境,甚至同一個國家不同地點的產業環境有天壤之別,不能忽視「比較利益」之外尚有「比較不利」,因此企業赴海外投資要作好兩個層次的評估,一是國家,另一是設廠地點,有時兩者又必須一起考量。國家方面,必須就各國風土民情、人力質量、基礎設施、供應鏈、物流效率、國際連結,以及政府法規、政策、可信度等進行總體評估。

幾年前我到東南亞一個國家考察投資環境,一位臺商告訴我,該公司前來投資石化廠時,原料進口關稅稅率比成品低;等設廠完成,成品關稅已被修改爲比原料進口稅率低,顯然是進口商買通了相關官員,使該公司產品失去了對進口產品的競爭力,而該國官員貪腐的情形正是我一向擔心的重點。

至於確實設廠地點,過去數十年,我政府都把製造業視爲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除了提供獎勵措施,同時設置科學園區、工業區等產業園區,希望給廠商良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進到區裡的企業只需專注核心業務,競爭力自然能夠充分發揮。

反觀臺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和日本熊本縣菊陽町投資設廠,猶如到了處女地,要以企業投資帶動一個尚未開發的城鎮發展。就地方政府來說,臺積電前來投資可以產生重大外溢效應,帶動當地繁榮。但對臺積電而言,則可謂是百廢待舉,要甚麼、缺甚麼,還要應付當地文化、語言等生活上的差異,付出的心血遠遠超過帳上的數字。不禁讓人懷疑:臺積電是否事前進行縝密的設廠地點評估規畫?當地政府是否做好了迎接貴客的準備?

若換成了中小企業,除了欠缺事前做好投資地點評估的能力,建廠或營運時遇到類似的問題根本不知如何因應,因此許多業者是結伴而行或由公協會組團考察以降低風險,有的則乾脆挑選現成的工業區進駐。

對於臺商赴海外投資,政府最主要的任務至少有兩項,一是提供充分資訊給企業評估及協助解決投資設廠問題,韓國政府就到越南開發工業區,提供其廠商進駐;另一是協助改善投資經營環境,包括簽署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甚至自由貿易協定等。不知蔡政府對臺積電投資美國、日本,以及企業「新南向」幫助了哪些,抑或只會坐享「國力延伸」帶來的好處?

(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