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民主峰會的臺灣價值(王欽)
我國獲邀參加「民主峰會」,但美方僅覈准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與政務委員唐鳳與會。圖爲駐美代表蕭美琴主持今年的雙橡園國慶酒會。(圖片摘自蕭美琴臉書)
美國宣佈12月9、10日在線上舉辦的「民主峰會」將邀請臺灣與會,此事迅即引發大陸官方的強烈抨擊,外界也擔憂此事會在兩岸之間再掀波瀾。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再度運用民主人權工具,意識形態層面上的政治操作愈來愈多,此番邀請臺灣參與,顯然是想進一步鞏固美臺的意識形態連結,形塑雙方基於價值觀展開合作的外在形象,併爲雙方加強往來提供更多的正當性依據。
不過,意識形態畢竟只是工具,自然不能衝擊美國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中美正改善關係的當口,中美之間的正面交鋒有減少趨勢,美國更希望藉助其他國家的力量來制衡中國大陸,例如立陶宛、例如臺灣。或許正是基於這一考量,美國雖然邀請了臺灣但也做好了危機控管,明確不會邀請蔡英文,而是隻讓其代表參與,從而避免大陸採取激烈舉動做出報復。對美國來說,只是需要臺灣充當向大陸施壓的工具,而不是真的需要跟臺灣討論什麼有價值的話題。
雖然這些年蔡政府慣於吹噓其任內美臺關係的提升,但瞭解中美臺三邊互動歷史就會知道,此番美國的政治操作恰恰證明了美臺關係的大幅度倒退,美國愈來愈不敢對臺灣採取實質舉動,而更傾向於做一些沒有意義的象徵性動作,臺灣更是成爲美國政客和其他國家政客用來進行政治炒作、實現內部政治利益的場域。
遠的不說,就在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就曾採取過許多現在看來非常越線的動作,1995年6月柯林頓政府決定允許李登輝訪問美國,打破不準臺灣高層訪美的禁令,而在此前,柯林頓還曾親自向大陸領導人承諾不會允許,結果很快就顛覆了這一承諾。這也顯示就在20多年前,美國在兩岸問題上還可以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哪怕是明確的政治承諾也可以輕易打破。與其說這是美國政客的品質低劣,倒不如說美國的任性,在中美實力對比仍然懸殊的情勢下,美國並不在意可能招致的後果。
如今這種事當然不會發生,如今的拜登政府當然不敢做那些自我打臉的事情,只能採取一些小動作進行政治炒作,拜登在與習近平的視頻會晤中親口說出不鼓勵臺灣獨立,在此後的受訪中,拜登又再次向記者做出上述表示。事後白宮的簡報中沒有明確承認這一點,這也讓臺媒抓到可以炒作的點,藉機攻擊大陸在歪曲報導,更有不良媒體歪曲解讀拜登的用詞,最終被拜登用清楚明確的詞彙打臉。
這次民主峰會也是如此,前期的鋪墊渲染最終還是以臺灣的象徵性參與收場,只能證明臺灣對美國的工具性價值,而臺灣卻絲毫沒有獲取的實質利益。當然,臺灣沒有實質利益並不等於蔡政府沒有,恰恰相反,蔡政府當然可以獲得實質價值,因爲這一次參與可以被拿來進行大內宣,進一步向臺灣民衆洗腦,渲染臺灣與美國關係的改善,從而繼續鞏固蔡政府的執政基礎。這也不得不說是臺灣政治環境的悲哀,選民和反對黨都無力反抗,揭露和批判都顯得虛弱無力,整個社會都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境中自嗨。當這場民主峰會過後,一切如常,大陸會繼續採取行動要求企業、個人擺正自己的政治立場,留給臺灣社會的選擇空間,當然也就只會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