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穩定兩岸 賴清德的龍年課題(翁履中)
未來4年,讓在野黨透過立法院的職能,扮演穩定兩岸關係的積極角色,而非堅持政黨對立,或許可以爲兩岸互動創造具有善意的條件。(本報資料照片)
2024年大選落幕,美中層峰對話持續深化,而臺灣的政治迎來了朝小野大的新格局,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國際的混亂局勢當中,如何帶領檯灣穩住兩岸關係,將是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嚴峻考驗。然而,以目前的兩岸僵局來看,民主盟國的支持力量再強都只是輔助,倘若想要試着重啓溝通,執政黨需要先傾聽人民希望維持和平現狀的期待。
在5月20日就職之後,賴清德政府將負責掌舵臺灣的對外關係,不過,嚴格說來,臺灣的外交政策跟兩岸關係向來無法脫鉤,或許在蔡英文總統執政8年,因爲獲得國際媒體的關注度上升,讓民衆有臺灣的對外關係大幅進展之感,可是如果進一步分析臺灣受關注的原因,不難發現,外媒的目光焦點,僅僅鎖定在臺灣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地位,和臺海可能爆發危機這兩大議題,而兩者引起重視的真正意涵,說穿了,就是崛起的中國讓西方世界感到不安。因此,臺灣的外交政策想要脫離兩岸關係,採取背對中國面向世界的策略,乍看之下,似乎爲臺灣贏得國際能見度,在民主世界走路有風,但實際上,臺灣人民得到的利益,跟民主世界爲臺灣創造出的光環亮度實在不成正比。
今天的臺灣與8年前蔡英文總統上臺時所面對的國際局勢大不相同,蔡總統的第一個任期,遇到美國川普政府從對北京友善,到全面轉變華府風向開啓貿易戰,造成北京在無法準確拿捏川普的政策之下,不得不採取相對被動的策略來回應,加上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事件,國際輿論風向給了臺灣極大的支持。隨後,拜登上臺,美國國內的反中氛圍已起,迫使拜登必須延續川普時代的強勢作爲,緊接着又遇到烏俄戰爭爆發,讓全球支持民主盟友,反對強大非民主政體侵略他國的氣氛高漲。然而,這股風向,在去年10月以哈衝突爆發之後,又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當美國力挺以色列,導致全世界眼睜睜看着巴勒斯坦老弱婦孺飽受戰火摧殘,加上烏俄戰爭陷入僵局,民主國家雖然想力挺烏克蘭,但心有餘卻力不足。就連美國的拜登團隊,不僅無法說服美國國會繼續支持,甚至在總統大選民調中,出現被挑戰者擊敗,無法連任的可能性。
不只面對全球風向出現巨大變化,作爲政治領導人,即將上任的賴清德總統,因爲務實臺獨工作者的招牌,導致北京無法信任,不難想像,民進黨的執政團隊想重啓兩岸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兩岸關係雖然緊張,北京對武統臺灣,仍然多有保留,一方面,中國大陸內部確實有更需要優先處理的議題,另一方面,在國際局勢混亂的情況下,北京就算要採取行動,不能僅考慮兩岸間的軍事差距,而是需要時間釐清各國的互動關係,確保任何行動的成本能在可控的範圍之中。
面對兩岸的未來,維持現狀不追求臺灣獨立,是目前臺灣主流民意最有共識的現實。繼續執政的民進黨,如何傳遞絕對尊重民意,賴總統任內沒有推動臺獨的計劃,應是短期內的首要任務。未來4年,若能利用北京強調民進黨不代表主流民意的論述,讓在野黨透過立法院的職能,扮演穩定兩岸關係的積極角色,而非堅持政黨對立,或許可以爲兩岸互動創造具有善意的條件。
對在野陣營釋出兩岸交流空間,一方面,展現尊重6成在野民意,另一方面,也可淡化賴清德將強勢推動臺獨的疑慮,於此同時,臺灣也必須讓民主盟國瞭解,除了強化國防需要協助之外,兩岸溝通同樣重要。對於當前受國際混亂局勢困擾的民主盟友而言,臺灣如能自己穩住兩岸關係,對各國控管風險不啻是一大助力。迎接龍年,臺灣的政治領袖們應該謹記「亢龍有悔,盈不可久」的道理。與其竭力配合盟友的建議,不如傾聽期待和平的民意,讓世界知道臺灣不只有晶片,還有需要被尊重的意見。
(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