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政權的微妙轉向

(圖/總統府提供)

曾自承「如果自己能當上首相,除非是日本陷入僵局之際」的日本自民黨新總裁石破茂,日前當選日相,開啓石破政權時代。誠如其言,在日本海自驅逐艦「漣」號首次刻意過航臺海、大陸解放軍時隔44年再次向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的當口,做爲本區域安全樞軸的日本,對於東亞究竟是要繼續勉力維持和平,還是要放手推疊戰雲,日方的側重拿捏,具有舉足輕重的支點作用。

縱有許多論者謂,盱衡當前日本的普遍民情,就算是石破上臺,也不可能驟然翻轉日本聯美防陸的安保方針。但若細心觀察石破茂的安全外交思想,即可發現他即使同樣看重日美同盟關係,並視之爲打造「亞洲版北約」的基石,但自民黨總裁投票前夕,他再次投書呼籲將日美關係朝向英美關係的範式做調整,本質上即是要追求一種戰略地位更加平等,政策話語權和防衛權責也更加對等的盟友關係,而不僅僅滿足於做爲美軍的「保護對象」或「基地提供者」而已。同理,石破拋出應讓日本自衛隊在美國領土關島駐軍的主張,也出於同一脈絡。

即使石破讓自衛隊在關島駐軍的主張,具有延伸日美同盟威懾腹地、減輕美國在沖繩駐軍的社會壓力等考量,但核心旨趣,還是要藉此讓日本在美國面前更能挺起腰桿,推動日美《駐軍地位協定》的修改,拉平日美之間70年來不對稱的防衛義務。從而實現石破所主張的,讓日本「在安保方面實現獨立」、「擁有獨立的軍事戰略」、「以自主意願與美國平等共享戰略與戰術」等一系列攸關日本在東亞和全球角色演變的核心目標。

同樣地,石破主張揚棄日本政壇過去習慣性規避核政策討論的逃避心態,而仿效德國,認真討論日美「核共享」的具體方案、制定關於日本參與美軍應否動用核武器討論的規程細節,再到呼籲在亞太組建類似北約的機制,都是着眼於讓日本對攸關自身的重大問題──不論是來自俄、朝的核導威脅,還是爆發於臺海的可能極端事態,擁有更多參與應對決策的自主性。

由於不便公開駁斥或非議盟國的新任領導人,美方政學界對石破上述一系列大膽芻議,大多僅低調以對,也缺乏認真接招的意願。但石破政權的上臺,已標示日本正開始與過去十餘年來安倍晉三所奠定的做爲美國「親密扈從」的傳統告別,開始發展爭當一個「更平等夥伴」的路線。

當然,這一對安倍路線的「告別」究竟能走多遠,也不僅系乎石破茂個人的主觀意志,還端看10月底日本大選後新民意背書的強度、自民黨內的路線人事平衡,以及美國大選結果等。

但臺灣所應認識乃至於汲取借鏡的,也正是石破茂的這種對美自主觀,以及他主張軍事與外交手段要並進,不能僅持軍事一端以免局面失控的警語。一如他在8月來臺時,始終不願輕易呼應「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安倍遺言,而更側重於思考如何不讓「臺灣有事」的事態發生;如果臺灣未能捕捉石破政權的微妙轉向,及其可能牽動的美日關係摩擦和一系列盤整,則恐耽溺於明日黃花而自誤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