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偉大成就與實踐經驗
(原標題:“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偉大成就與實踐經驗)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央明確的“五個一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之一,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也是難度最大、投入最多的專項扶貧工程。“十三五”以來,我國用5年時間使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方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徹底擺脫貧困,有力推動了搬遷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助推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爲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繼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發生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的又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是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爲民情懷、宏大氣魄和英明決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一、工作歷程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5年12月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出席會議並講話,揭開了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序幕。
五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易地扶貧搬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年都深入擬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自然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考察調研,看望搬遷羣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爲打贏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彰顯了人民領袖深厚的爲民情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務院先後召開5次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和1次工作推進會,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批示,汪洋、韓正、胡春華等領導同志多次調研指導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響鼓重錘、紮實推進。
貴州大方縣“奢香古鎮”安置點
五年多來,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司其職,協同聯動,創新政策,加大投入,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堅強保障。22個有搬遷任務的省、區、市黨委政府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爲攻克當地深度貧困問題的突破口,統籌謀劃、精心部署、強力推進,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2015年,完成政策設計,出臺工作方案,籌集建設資金,拉開千萬人易地搬遷工作序幕;2016年,廣泛宣講政策,全面啓動項目建設,各級制定規劃方案推進實施;2017年,系統規範糾偏,啓動專項稽察,對政策執行有偏差、工程推進不力的地區進行督導,避免系統性偏差和方向性問題;2018年,進入建設高峰,當年完成280萬人、累計完成870萬人安置住房建設任務,工程建設任務大頭落地;2019年,推動工作重心從工程建設轉向後續扶持,“十三五”建設任務基本完成;2020年,掛牌督戰重點難點地區,決戰決勝推動收官,960多萬搬遷羣衆全部脫貧,如期高質量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體制機制、頂層設計、組織動員、要素保障、推進實施、監督考覈等工作體系全面建立,爲決戰決勝易地扶貧搬遷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有關部門先後制定《“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和《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百問百答》,研究出臺資金籌措方案、安置住房面積標準、工程質量安全規範、配套設施建設要求、舊房拆除和宅基地復墾複綠、土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交易、後續扶持、事中事後監管巡查等專項政策,構建起“四樑八柱”政策制度體系,讓地方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創新籌資方式。引入政策性、開發性金融資金和地方政府債務資金、專項建設基金,大幅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提高住房建設補助標準,讓最貧困的羣衆搬得起、搬得出。五年來,國家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800億元,撬動專項建設基金、中長期低息貸款、地方政府債務資金、羣衆自籌資金等各類融資資金約5200億元,加上地方因同步搬遷而投入的財政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社會幫扶資金等,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充分保障了易地扶貧搬遷資金需求。各地建立省級投融資主體和縣級實施主體,按照“物理隔離、封閉運行、專款專用”的原則承接下達和管理使用搬遷資金。同時,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嚴查資金使用違紀違規行爲,確保“陽光搬遷”“廉潔搬遷”。
三是規範項目管理。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督促指導各地對項目選址、勘查設計、地災評估、合同管理、工程建設、質量監管、工程驗收等環節工作作出相應規定。項目選址鼓勵“靠縣城、靠鄉鎮、靠園區、靠景區、靠中心村”,因地制宜確定安置方式和安置規模。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安全經濟、環境整潔”和“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因區施策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工程建設中嚴把住房面積關、建設標準關、工程質量關,聯合有關部門多次組織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質量安全檢查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讓羣衆住上安全房、放心房、舒心房。
四是狠抓後續扶持。遵循“一年建設、兩年入住、三年脫貧”的規律,將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作爲搬遷羣衆近期脫貧、遠期致富的重要手段。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有關部門印發實施《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導意見》《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着力構築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區治理、公共服務、基層黨建、社會融入“六大體系”。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一般債務資金、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指導地方分區分類精準施策,持續加大對各類安置點的幫扶力度,在扶貧產業培育、盤活資產資源、帶貧益貧機制、公益崗位設置、外出務工組織、政策兜底保障、權證辦理等方面積極創新實踐,確保有勞動力且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實現至少1人穩定就業,確保無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羣體衣食無憂、應保盡保。
五是促進社會融入。搬遷羣衆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是一個長期過程。通過黨建引領,以服務人、凝聚人、改變人爲目的,以網格化、信息化、標準化爲手段,構建基層黨建、社區管理、羣衆自治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按照均等、普惠、便捷原則,爲搬遷羣衆提供便利可及、全面周到的基本公共服務。通過感恩教育、公德教育、市民教育,開展文明創建、模範評比、鄰里守望等活動,引導搬遷羣衆改變陳規陋習,樹立自信、自強、自立的思想觀念和自主脫貧意識,推動各民族搬遷羣衆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搬遷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
西藏墨竹工卡縣搬遷羣衆在新居合影留念
六是有序拆舊復墾。按照“一戶一宅”和“佔新騰舊”原則,推動地方政府與搬遷羣衆簽訂舊房拆除和宅基地復墾協議,合理約定舊房拆除過渡期,明確不同類型舊房拆除政策。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開展宅基地復墾複綠,恢復遷出區生態環境。鼓勵各地對搬遷後退出的承包地和山林打包開發、規模經營,把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形成搬遷羣衆的“生態股”,將生態價值轉化爲搬遷戶長期收益。大力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交易政策,爲地方政府融資還款提供來源。
七是嚴格督導檢查。2016年以來,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通過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扶貧專項審計、脫貧攻堅成效考覈、民主監督等方式,對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進行了全方位檢查督導,確保政策執行不走偏、羣衆利益不受損、工作推進有章法。發展改革部門建立日常工作調度機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通過專項稽察、拉網式大排查、常態化監管巡查、機動式覈查等方式,對各地工程建設、搬遷安置、資金項目管理、後續發展等進行全方位督查督導。各地針對反饋問題,分階段、分批次深入開展整改糾偏,確保工程質量和搬遷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二、主要成效
五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通過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推動全國近1/5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爲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住房條件實現質的飛躍。全國累計建成集中安置點約3.5萬個,建設安置住房266萬餘套,總建築面積2.1億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20.8平方米。廣大貧困搬遷羣衆從以往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杈杈房、土窯洞、危舊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結構牢固、功能齊全、分區合理、乾淨整潔的新房。“十三五”全面評估覈查國家驗收組在80個縣覈查結果顯示,搬遷羣衆入住率100%,住房質量安全驗收率100%。貴州省望謨縣麻山鄉打務村搬遷羣衆王永慶說,“我家在麻山住了八輩子,窮了八輩子,到我這輩子總算搬出了窮山溝,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感謝黨中央,感謝總書記”。
二是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在建好搬遷羣衆安置住房的同時,因地制宜配套建設水電路訊氣、綠化亮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學校、衛生服務中心、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搬遷羣衆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五年多來,各地配套建設安置點內外道路8.9萬公里、污水處理設施5萬個、垃圾處理設施5.6萬個;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十三五”全面評估覈查國家驗收組在80個縣覈查結果顯示,搬遷羣衆就醫條件改善率99.87%,小學生就學條件改善率99.02%,初中生就學條件改善率99.01%,安置點內道路通達、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通信實現全覆蓋,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極大提升,搬遷羣衆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結婚難等突出困難得到一攬子解決,廣大搬遷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發自內心地感恩黨和政府。搬遷羣衆普遍感慨:“從山上搬到山下,雖然距離只前進了十里路,但生活卻進步了幾十年”。
廣西環江縣毛家園安置點配套建設的小學
三是社區管理服務優化提升。通過配套新建服務設施或依託遷入地中心村、行政村,實現了3.5萬個安置點社區管理服務全覆蓋,達到一定人口規模的安置點設立了警務室、便民超市、郵電所、銀行、電商服務站、集貿市場,爲豐富搬遷羣衆文化生活、開展素質教育、促進社會融入提供了良好環境。部分萬人以上的特大型安置點還設立了街道辦事處。貴州省通過構建培訓就業服務、基本公共服務、社區治理、文化服務、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實現了安置點基層組織、管理組織、文化活動場所和安全防控全覆蓋。雲南省昭通市構建“街道、社區、片區、樓棟、住戶”五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創新建立“紅黃綠”精細化服務、幹部掛包聯繫、羣衆教育引導等機制,爲搬遷羣衆提供一站式服務。
四是產業就業前景更加廣闊。各地將組織外出務工作爲解決搬遷羣衆就業的主渠道,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與用工地政府主動對接等方式,大力開展勞務輸出。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組織建檔立卡搬遷羣衆外出務工392.83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43.1萬個、依託周邊龍頭企業帶動就業6.84萬人,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至少1人就業目標。“十三五”全面評估覈查國家驗收組隨機入戶覈查的2333戶中,戶均就業2.09人。
五是鄉村振興示範作用逐步顯現。深入貫徹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一切從搬遷羣衆利益出發,率先在居住、服務、管理、黨建、文化、產業、就業、環境等鄉村振興戰略涉及領域進行了探索實踐。各地將安置點選址與國土空間佈局、鄉村佈局調整相銜接。五年多來,建設農村安置點約3萬個,農業安置人口460萬人。按照“搬遷一個村寨、發展一個園區、打造一個景區、激活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羣衆”思路,每個省份都涌現出一批具有鄉村振興示範作用的安置點,形成了以山西省宋家溝村、坊城新村,河南省銘澤社區,湖北省伍家臺,湖南省矮寨、老洞,四川省白村、西廂村,貴州省阿妹戚託、野玉海,甘肅省陳家屲村,寧夏回族自治區弘德村,青海省德吉村爲代表的一大批美麗鄉村新樣板。
雲南昭陽區靖安新區安置點
六是新型城鎮化進程局部提速。充分發揮城鎮人口聚集和產業帶動作用,鼓勵各地把安置點選擇在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爲完善、產業發展具備一定條件的縣城、產業園區、集鎮等地,着力提高城鎮集中安置比例。五年多來,全國建設城鎮安置點5000餘個,安置人口500多萬人,佔搬遷總人口的52%。西南地區部分省份城鎮安置率超過90%,貴州、陝西、廣西等省區城鎮化率因易地搬遷分別提升了5個、4.2個、3個百分點,雲南昭通市、貴州黔西南州、雲南怒江州城鎮化率分別提升了7個、12個和近20個百分點,大幅提升了貧困地區城鎮化率,調整優化了城鄉空間和人口布局,提高了城鎮資源承載力,促進了“以搬促產、以產促城、以城興業”產城融合進程,極大提升了搬遷羣衆平等享受較高質量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的能力,也爲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部分少數民族搬遷羣衆特別是直過民族搬遷羣衆實現了一步千年的歷史性跨越。
七是生態環境壓力得到緩解。廣大搬遷羣衆從生態保護區、環境脆弱區、災害頻發區、嚴重缺水區、水土流失區、地方病高發區等地區搬遷出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土地復墾複綠、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環境修復等措施,使毀林開荒、濫砍亂伐等活動明顯減少,使遷出區生態環境壓力得到緩解,局部地區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實現了“增綠與增收互促、生態與生計”雙贏目標。截至2020年底,全國復墾複綠舊宅基地100多萬畝。山西省復墾複綠舊宅基地7.13萬畝,對整體搬遷村騰退土地實施退耕還林358萬畝,千百年來荒涼乾旱的黃土高原上呈現出“山莊窩鋪搬出來、陡坡耕地退下來、荒山荒坡綠起來”的新景象。甘肅省古浪縣對3個鄉鎮58個貧困村實施整體搬遷,復墾複綠舊宅基地3.2萬畝,建設了長50公里寬20公里的生態恢復區,營造水源涵養林20.7萬畝,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近80萬畝,在安置點外圍治沙造林63.5萬畝,實現了“人退山綠”“人進沙退”。
山西臨縣城莊鎮遷出區生態恢復
八是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有效破解。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涉及22個省份近1400個縣。其中,深山石山區800多個縣,荒漠化地區30多個縣,高海拔地區70多個縣。這些特殊類型地區自然環境更爲惡劣,安全出行更爲困難,信息溝通更爲閉塞,發展條件更爲嚴苛,人口分佈廣小散,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十分突出,面臨着消除貧困人口和改善貧困環境的雙重壓力。易地扶貧搬遷通過鼓勵實施整鄉搬遷或整村整組搬遷等點面結合方式,阻斷人口脫貧與環境致貧的惡性循環。據統計,全國共搬遷2.6萬多個自然村組,既有效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又同步解決邊緣貧困人口發展問題,使其突破命運重圍易地而生。實踐證明,將這些區域的貧困羣衆整體搬遷出來是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根本之策。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從1955年開始第一次搬遷,歷經64年共7次搬遷,最終通過本輪易地搬遷徹底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撕下了貧困落後的標籤。
九是黨羣幹羣關係更加密切融洽。各地通過黨建引領,在滿足條件的安置點新建基層黨組織2.1萬個,其餘安置點納入屬地管理,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全覆蓋,安置點已成爲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羣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易地扶貧搬遷錘鍊了一批作風紮實、勇於擔當、能打硬仗的基層幹部隊伍,黨羣幹羣關係明顯改善,厚植了黨的執政之基。“十三五”全面評估覈查國家驗收組隨機入戶調查顯示,搬遷羣衆對政策落實、住房質量、公共服務等滿意度達到100%,貧困搬遷羣衆“人心思變、人心思進、人心思富”的氛圍濃厚,“我要脫貧、光榮脫貧”的觀念深入人心。搬遷羣衆在新居中自覺張貼習近平總書記畫像和新舊住房對比照片,由衷表達對總書記的愛戴、對黨和國家的感激、對新生活的嚮往。貴州省惠水縣多民族聚居的明田安置點,每年春節大家都要照“全家福”,生動詮釋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三、經驗啓示
易地扶貧搬遷是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一項偉大壯舉,是新時代脫貧攻堅“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年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踐,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有益啓示和經驗,爲其他國家和地區重大民生工程的組織實施提供了參考借鑑。
一是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爲根本遵循,是打贏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的首要關鍵。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多次深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考察調研,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把舵定向。早在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編制“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不但要提出全國方案,而且要精準到省、精準到縣,落到實處。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明確指出要解決好“人往哪裡搬、錢從哪裡籌、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如何護、新村如何管”等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強領導和親自指揮下,易地扶貧搬遷始終保持正確方向和良好態勢,最終鑄就這一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二是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制度優勢,是如期完成易地扶貧搬遷目標任務的根本保障。實踐證明,只有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纔能有決心有信心有魄力向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方深度貧困問題發起總攻,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攻克脫貧攻堅戰中這座最頑固的“堡壘”,才能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全力以赴解決長期以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和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爲今後解決同類問題提供了遵循和借鑑。
三是堅持強化頂層設計、優化政策供給,是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必要前提。易地扶貧搬遷是涉及領域十分廣泛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只有系統謀劃各環節工作、開拓創新政策設計、科學規劃實施路徑、統籌安排幫扶措施,只有資金供給槍炮子彈充足,政策執行紅線底線清晰,才能確保各項工作在正確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框架內高質量推進。繼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規劃之後,國家有關部門又出臺了工作百問百答,進一步明晰政策邊界和操作細則,印發了安置住房典型戶型圖集,保證了政策制定“最先一公里”的科學有效。
四是堅持問題導向、實施整體搬遷,是破解深度貧困地區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有效方式。易地扶貧搬遷是剷除深度貧困根源、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破解區域貧困難題最徹底、最有效的手段。實施村組整體搬遷不僅可以解決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也爲生活在同一惡劣環境下的其他農村羣衆提供了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新出路,可以極大節約爲這些地區通水、通路、通電和安排基本公共服務等投入的資金成本和社會成本,也有利於對生態脆弱地區土地、環境等開展整體治理和修復。實踐證明,實施整體搬遷的脫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具有明顯優勢。
五是堅持城鄉統籌、推進集中安置,是提高易地扶貧搬遷質量成效的重要途徑。將靠近城鎮、靠近中心村、靠近產業園區、靠近旅遊景區作爲選址建設安置點的主要路徑,在經濟要素活、聚集能力強、創業就業機會多的地區佈局建設安置點和搬遷貧困人口,是實現高質量搬遷的基石。實踐證明,把搬遷規劃與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相統籌,是易地扶貧搬遷需要優先考慮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搬遷羣衆廣增收、快融入的重要前提。相比分散安置,規模化集中安置的綜合效益更爲突出,不僅有利於提供更加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更加高效的社會治理、配置規模化大產業大基地,也有利於快速集聚資源要素,推動當地新型城鎮化進程等,成爲易地扶貧搬遷多種安置方式中的優先選項。
甘肅臨夏縣搬遷羣衆參與安置點文藝演出
六是堅持加強社區治理、促進社會融入,是提升搬遷羣衆獲得感歸屬感的重要手段。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融入的重要載體。搬遷羣衆來源多元化,從深山大川遷入新環境,羣衆之間難免會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需要從思想觀念、知識水平、工作技能、文明素質等方面加以引導和轉變。從實踐中看,在搬遷工作啓動之初,就要系統謀劃後期管理問題,抓緊籌備建立社區管理框架體系,明確遷出區和遷入地管理人員責任,並依據安置社區規模,組建基層黨支部,設立管理服務中心,統籌考慮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健康、就業創業等事項,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在社區內廣泛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移風易俗、評優扶困、模範引領等融入活動,讓搬遷羣衆切身感受到黨的溫暖,更快融入新環境,更好適應新生活。
七是堅持綜合施策、強化後續扶持,是解決搬遷羣衆穩定脫貧和長遠發展的根本之策。後續扶持是搬遷羣衆實現“穩得住,能脫貧”的根本,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敗的關鍵。實踐表明,統籌各部門各渠道政策和資源,全面做好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等幫扶措施,提供綜合支撐,形成疊加效應,是搬遷羣衆實現穩定脫貧和持久發展的制度性保障。以搬遷羣衆穩定增收爲着眼點和着力點,持續抓好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工作,探索創新解決搬遷羣衆就地就近就業問題,切實做好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大力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做好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承接工作,鼓勵和支持搬遷羣衆自主創業,是增強搬遷羣衆自主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八是堅持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是實現搬遷羣衆光榮脫貧的內在要求。貧困羣衆是脫貧的主體,需要將自主脫貧與政府幫扶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雙向努力切實扭轉貧困羣衆“等靠要”思想,極力規避棄養父母等道德風險,擯棄生產生活中的不良習俗,讓貧困羣衆直接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奮鬥進程中來。由於搬遷地區生產生活環境惡劣,搬遷羣衆依賴性較強,就更需要重視做好精神脫貧工作。實踐證明,搬遷後,雖然貧困羣衆與其他羣衆在物質基礎和發展機會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但仍需要在政策宣傳、思想引導、教育培訓等扶志扶智上下更大功夫,幫助他們克服思想依賴等精神貧困、補上技能不足等素質短板,堅定自主脫貧致富的信心決心,實現有尊嚴的脫貧。
四川古藺縣茅溪鎮醬香園安置點搬遷羣衆在扶貧車間務工
九是堅持跟蹤督導、壓實工作責任,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實到“最後一公里”的有力保證。實踐證明,只有建立上下聯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巡查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施經常性、規範性、動態化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嚴格政策執行的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做到按問題建賬、按時限整改、按效果銷號、按性質問責,才能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爲高質量完成“易地搬遷脫貧一批”任務保駕護航。
總的看,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是一場關係改變上千萬絕對貧困、深度貧困人口世代命運的歷史性決戰,也是貧困地區發展所需、百姓所盼、民心所向。五年多來,成千上萬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負重託、盡銳出戰,爲易地扶貧搬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通過各地區、各部門的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搬遷是手段、安置是基礎、脫貧是底線、發展是初心”的工作主線,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搬遷脫貧之路。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爲根本遵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部署要求,賡續“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作爲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踐載體,結合“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多渠道促進搬遷羣衆就業,強化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確保搬遷羣衆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以實際行動做到“兩個維護”,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