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女性向”內容?
作爲一個女性受衆佔比很高的博主,我經常被問:什麼是“女性向”內容?什麼話題更“適合女性”?
我其實一直很想說:去性別化地講就好。
女性,既是一種生理性別,也是一種社會性別。
從生理性別的角度來看,女性健康是非常被忽視的領域。一方面,女性羞於開口談乳房、Yd、白帶、瘙癢、x體驗等等(看,我甚至要小心措辭,生怕被限流),對很多生理體驗都只能自己瞎摸索;另一方面,目前疾病診斷主要是基於男性症狀,對女性獨特的症狀瞭解嚴重不足。更不要說,生育過程前後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非常欠宣傳和研究了。
所以,女性健康,天然就是女性向話題。
從社會性別的角度來看,女性主義確實是女性(整體而言)更關心的話題,但它不應該被貼上“女性向”的標籤——因爲平權不是女性的專屬議題,男性同樣受制於階級壓迫與父權制的影響。但話說回來,在這場討論中,女性的訴求更直接、更迫切,因此它勉強算“0.5女性向”。
同理,女性學,即女性自身對女性身份、歷史、社會角色的研究(例如對娼妓的研究、女性內衣發展史等),也是女性更關注的領域,也可以算0.5女性向。
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也就是說,只有女性健康、女性主義、女性學這三大類話題,能算得上是女性向話題。其他話題都不該被刻意性別化,否則就是在加深刻板印象。
比如:女性職場進階。如果討論的是女性主義框架下的職場困境、母職懲罰,那它確實屬於(0.5)女性向。但如果側重點在“女性在職場應該如何提升能力”、“女性的職場路徑”、“女性在職場應該如何如何”——本意可能確實是想支持鼓勵女性的話題——就非常容易透露出“女性在職場天生跟男性不同”的潛臺詞,反而強化了性別界限。
同樣的,講溝通的話題,如果是討論如何移除額外加諸在女性身上的溝通規範,比如“要問頭”、“要照顧別人的面子”,那是女性向的。但如果只是“女性應該怎麼溝通”、“女性要注意哪些問題”,就容易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我個人是希望,除了生理區別,社會性別壓迫除了社會性別加諸在兩性身上的一些刻板印象枷鎖和不公,任何其他話題,都不要區分性別。職場進階,就是男女都應該學習這些經驗,做這些功課和訓練;溝通交流,就是男女都應該遵守一定的原則,給出理解和尊重;親密關係,就是男女都應該學習愛的責任。只有這樣,纔會讓人真正忘記性別(大多數時候人們真的就不應該aware性別這回事),才能減少性別刻板印象。
我始終認爲,除生理區別、社會性別壓迫外,其他話題都不應該被性別區分。從職場進階到溝通交流,從親密關係到如何愛自己,這些都應該成爲所有人都要遵循的通用原則,要學習的通用經驗,要相互協商分擔的共同責任,不應該區分成兩條分支。
這幾年女性主義浪潮崛起,她經濟也越發受到重視,女性話題在各種媒介上的佔比越來越高,這是非常棒的。但如果出於特別服務女性的心理,卻無意中將本不應劃分性別的內容,套上“女性向”的標籤,那就是好心辦壞事,反而是在逆浪潮而行,越發回去了喲。
我小時候是聽童話長大的。那時的我聽完故事,從來沒有留下“小美人魚是女的”、“是快樂王子而不是公主”的印象,只會記住小美人魚的善良,快樂王子的大愛。同樣的,當我們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小王子”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性別嗎?
我們真正要推動的,是讓“性別”在不必要的場合中,被逐漸淡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掙脫性別的束縛,真正看清每一個人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