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美大選投票華裔女 樑亞娣

傳記文學第751期《首位美國總統大選投票的華裔女性 樑亞娣》

樑亞娣,出生於加州舊金山中國城,是美國華人移民第二代。時值美國於一八八二年通過《排華法案》,該法嚴格限制華人移民入境美國,並針對中國移民和在美國境內的華裔美國人進行排斥與限制,這是美國首次將單一族裔視爲排除的對象,在自稱是民主實驗場的美國,《排華法案》的施行,無非是歷史的錯誤。樑亞娣的出生,正處排外氛圍十分強烈的舊金山華人社區,也因爲身爲弱勢的華裔女性,她身受其害,看見不公平的法律與限制,設法擺脫種族藩籬,爲做自己而努力,爲身爲女性而勇敢面對。

樑亞娣的父親是一名鞋匠,每月賺得二十美元;母親在中國城附近從事家庭幫傭。狹窄的房子裡住有父母、八個兄弟姐妹以及姑姑和叔叔,樑亞娣是家中最小的女兒。爲了養活全家十二口人,樑亞娣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努力賺錢,養活一家老小。根據樑亞娣最早的記憶,爲了填飽一家人的肚子,年幼的她,甚至到舊金山賭場向人討取剩餘的食物回家。儘管身爲一名十九世紀末的美國華裔女性,面臨來自社會的貧困和歧視,她仍堅持信念,不向命運低頭。在成長過程中,自幼就和兄姊們住在被侷限的華人社區,就讀種族隔離的學校,不論是種族、性別、階級各項條件,樑亞娣皆處弱勢,幾乎沒有翻轉的契機。

九歲那年,母親將樑亞娣賣給別人家當「家僕」。期間,一有機會,她就爭取去當地一所基督教教會學校學習英語。殊不知,她已被母親出賣爲奴。當年像樑亞娣這樣被賣爲「家庭奴役」的女孩,在成年後往往會再被轉手販賣或淪爲妓女。在樑亞娣的叔叔意識到此事的嚴重性後,試着聯絡樑亞娣在教會學校的老師,終將樑亞娣成功帶返回家。也因爲她歷經這一個人生重要的經歷轉折,樑亞娣願意以同理心爲處於劣勢的華人婦女發聲及吶喊,翻轉她們的命運,爲此奠定日後樑亞娣成爲人權宣導者的基石。

一八九九年,樑亞娣十二歲時,父母安排她的姐姐嫁給蒙大拿州一名年長的男子,姐姐不甘接受這門親事和男友私奔逃家。父母爲了成全這門親事,安排只有十二歲的樑亞娣替代姐姐嫁給那名男子。樑亞娣不滿家庭以包辦婚姻強迫她結婚,在不屈服下,選擇離家出走,躲藏在她過去學習英語的長老教會的宣教之家。就當年教會宣道者,也是反奴役先驅者唐納迪娜.卡麥隆(Donaldina Cameron,一八六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一九六八年一月四日)回憶,當初,她認爲樑亞娣與一般逃跑的華人女奴相同,是爲了逃脫命運的枷鎖,因此願意提供樑亞娣一處可以生活和繼續接受教育的避難所。(四之一;摘自《傳記文學》2024年十二月7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