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新“農具” 流量變“農資”

鏡頭掃過沸騰的銅鍋,紅油翻滾間,晶瑩剔透的粉絲如銀蛇遊弋。安徽淮北杜集區段園鎮黨委委員常遲夾起一箸粉絲:“俺們這個紅薯粉絲,全部自己種植、自己加工,彈牙彈得就像在嘴裡跳踢踏舞!”

“老張,快把俺們新摘的陽光玫瑰拿進來!”常遲一聲吆喝,翡翠般的葡萄被端了進來,“現摘的果兒,甜着呢!”

“老鐵們,聞聞這焦香!這是俺們村朱德蓮奶奶用百年石臼錘出來的芝麻鹽,拿剛出鍋的烙饃一卷,滿嘴都是小時候的味兒。”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村部也格外熱鬧,村黨總支副書記孫召捧起一罐泛着油光的芝麻鹽,指尖捻起幾粒黑亮的芝麻碎吆喝起來。

“下單”“想念家鄉的味道”……直播間評論區瞬間被“刷屏”,芝麻鹽成了搶手貨。

氣溫回升,暖陽灑在淮北平原上,在杜集區朔裡鎮朔南社區,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天理正通過直播平臺向居民們宣傳最新政策:“2024年底,我們爲A級以上信用戶發放了家電消費券,結合國家補貼政策,大家使上了新家電。今年我們將繼續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希望大家積極參與。”直播畫面中,陳天理身後的“信用村”標識公告欄格外醒目,這個社區通過短視頻平臺,如今實現信用村建設100%信息採集參與率。

據瞭解,在杜集區,類似這樣的“共享直播間”有20多個,45名“農民主播”覆蓋了全區每一個鄉村。2024年,杜集區啓動“一村一主播”培育行動,區委組織部聯合淮北理工學院、區商務局、直播基地打造“網信新農人”培訓班,170餘名村幹部、致富帶頭人走進課堂,學習“手機變農具”新技能。培訓結束後,主播們“走馬上任”,政策宣講、助農銷售、基層治理有了新陣地。

看!杜集區高嶽現代農業園中,草莓泛着誘人光澤;朔西湖研學基地“開學第一課”上,傳來學生們的爽朗笑聲;段園葡萄博物館裡,共享直播間人氣火爆……

杜集區朔裡鎮段莊村黨總支書記丁傑如今已是一位直播熟手,只見他自信地向網友展示村裡的“朔湖春”大米:“瞧這富硒米,煮粥時米油香氣撲鼻,城裡人都搶着買呢!”

“丁書記真是有模有樣!”記者不住稱讚。

“嗨,你是沒見他一年前的樣兒呢。”淮北理工學院學生武珍堯湊過來告訴記者,“丁書記第一次直播向村民介紹醫保政策,臉憋得通紅,光張嘴卻講不出話。”

2024年7月,武珍堯帶着專業設備來到村裡,耐心地教主播們如何推銷、構圖、剪輯。現在,丁傑不僅自己直播帶貨,還帶動了10多名村民參與電商運營。2024年,段莊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

在段莊村“村務直播間”裡,古稀老人學會了用手機查看養老金到賬通知,外出務工的青年通過直播間留言,爲村裡修路計劃投出關鍵一票。數據顯示,這些直播間累計發佈政策宣講視頻200餘期,吸引170萬人次觀看;組織線上助農活動100餘場,帶動農產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也被點燃,4200餘人次通過直播間留言議事,化解了30多起鄰里糾紛。

如今,在杜集區,鎮村幹部成了握着手機“點石成金”的新農人。“當手機成爲新農具,直播成爲新農活,流量就能變成鄉村振興的‘新農資’!”丁傑感慨。

(本報記者 常河 丁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