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農藥殘留不合格率攀升 農業部盼IPM、植物診療師改善
農業部每年抽驗1萬件以上蔬果農藥殘留,立法院預算中心發現,近3年不合格率逐年攀升,從2021年的2.94%攀升至2023年爲3.4%。(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農業部每年抽驗1萬件以上蔬果農藥殘留,立法院預算中心發現,近3年不合格率逐年攀升,從2021年的2.94%攀升至2023年爲3.4%,件數從2021年的417件增至2023年的478件,建議農業部加強輔導農民安全使用農藥。農業部迴應,未來除了持續推動產銷履歷及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也會透過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植物診療師制度減少農民使用化學農藥。
農業部規畫2023年至2026年執行「建構高效智慧化農糧產品安全管理體系計劃」,以加強高風險農畜水產品用藥安全監測與抽驗,其中明年度編列2億 2479萬9000元。
立法院預算中心表示,農糧署2021至2023年度抽驗蔬果農藥殘留件數分別爲 1萬4190件、1萬4222件及1萬4075件,不合格率從2021年的2.94%、417件,攀升至2022年3.09%不合格率、439件不合格,到2023年不合格率3.40%、478件。2023年不合格件數相較2021年增加14.63%、不合格率較2021年增加0.46%。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近3年蔬果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標準的農藥違規案件逐年攀升,農業部應加強落實高風險蔬果農藥殘留抽驗作業,並廣爲宣導農民安全使用農藥,以維糧食安全。
農業部農糧署說明,農藥殘留不合格以連續採收的菜豆、豇豆、豌豆等豆菜類品項爲主,建議農民種植前向農業試驗改良場專家諮詢病蟲害管理策略,或採用IPM減少使用化學藥劑。另外,採收期時,也可使用安全採收期較短的農藥或較爲安全的非農藥防治資材。
農糧署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產銷履歷及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並由防檢署推行IPM、強化農藥販售流向管理及推動植物診療師制度等,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此外,會提供農民質譜快檢技術檢驗,從田間加強自主管理,檢驗合格再採收上市。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指出,豆類、爬藤類多數爲連續採收作物,因爲果實成熟速度不同,需要每天採收,常常撒農藥沒過多久,果實就成熟,農民如果未在安全期採收,便很容易被驗出農藥殘留量超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採用IPM,少用化學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