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畔的一座百年洋房裡,藏着多少張愛玲灰暗的記憶
位於上海蘇州河畔的康定東路85號(原麥根路313號),有一幢建於上世紀初的獨立式花園洋房,原是李鴻章名下的房產,後來被作爲嫁妝送給了女兒李菊耦,也就是張愛玲的祖母,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
上海蘇州河畔的康定東路85號
張佩綸的文采是非常好的,不僅被袁世凱推崇,也深得李鴻章的賞識。1888年,40歲的張佩綸與22歲的李菊耦結婚,婚後得岳父的庇護,一起度過了一段頗爲幸福的日子。李菊耦給張佩綸生了一子一女,兒子叫張志沂(張愛玲的父親),女兒叫張茂淵(張愛玲的姑姑)。張愛玲在自己的書中講,“……滿目荒涼,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可見,張愛玲所看重的,並非是祖父母的顯赫門第,而是他們的姻緣,是色彩鮮明的。
李菊耦與兒女合影,左爲張愛玲父親張志沂,右爲張愛玲姑姑張茂淵。
但事實上,祖母的婚姻並不圓滿。祖父沒有飛黃騰達,在李鴻章去世後不久,也患上了重病去世了。祖母靠着家中留下來的財產維持生計,開始對兒子張志沂寄予厚望,管教非常嚴厲,常常盯着他背書,背不出就罰跪。張愛玲曾說,自己的父親經常背誦如流,一氣到底的。但對於女兒張茂淵,祖母卻管束甚少,允許她穿男裝,學西學。
張志沂19歲那年,娶了清朝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的孫女黃逸梵,也就是張愛玲的母親,一位貴族新女性,會彈鋼琴,還會外語。
1920年,張愛玲在這座洋房裡出生,取名張煐。第二年又有了弟弟張子靜。而且在張愛玲幼年時,她的父母感情也非常好,家裡還有僕人、洋車,張愛玲曾在《傾城之戀》裡寫到:“我們搬到一座花園洋房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家裡徒然添了很多蘊藉華美的親戚朋友。”此時的張愛玲還是一個豪門大家庭裡的幸福小公主呢。
兒時的張愛玲對母親最初的回憶之一,是她站在鏡子前,在綠短襖上別上翡翠胸針,看得十分豔羨,她還曾在散文裡寫,“我在旁邊仰臉看着,羨慕萬分,自己簡直等不及長大。”張愛玲此時很崇拜母親。
張愛玲還記得母親在一個陰暗的下午,用水彩給一張照片上色,塗上薄薄的紅脣,粉粉的腮紅,藍綠色的衣服。這些美好的記憶讓張愛玲有了最初的對美的追求。
兒時的張愛玲
而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雖有着舊式的文化教養,能吟詩作賦,也通英文,但科舉制度廢除後,很難有作爲,開始花天酒地、吸鴉片,父母之間也開始爭吵不斷。
張志沂的堂兄原本給他介紹了一個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的“閒差”,全家還從上海遷到天津,但又因張志沂不檢點的行爲,“閒差”沒保住,全家又搬回上海。母親黃逸梵深感生活不如意,在張愛玲4歲時就撇下她和弟弟,和姑姑張茂淵一起出國留學了。中間也曾因父親的請求回來過幾次,但好景不長,大吵後,母親再次出走。
自此,對於張愛玲,母親變得遙遠又美麗。張愛玲在這座洋房裡的快樂日子,也隨着母親的離去漸漸暗淡下來。
其實,在張愛玲8歲那年,在這座古老的洋房裡,張愛玲也曾安靜地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父親還曾認真地跟她探討過《紅樓夢》。但到了1930年,張愛玲10歲時,父母就離婚了,她和弟弟跟隨父親生活。而且也是在這一年,正好是張愛玲入學的年紀,母親極力主張送她去學校,父親卻不同意。在張愛玲的《必也正乎名》裡,有一段關於名字的描述:十歲的時候,爲了我母親主張送我進學校,我父親一再地大鬧不依,到底我母親像拐賣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在填寫入學證的時候,她一時躊躇着不知道什麼填名字好。我的小名叫煐,張煐兩個字嗡嗡地不甚響亮。她支着頭想了一會,說暫且把英文名Eileen胡亂譯兩個字吧,於是改名爲張愛玲。”“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沒有改,到現在,我卻不願意改了。”文筆間,當時的張愛玲還有一種飛揚自信的意氣呢。
後來,張愛玲的父親在1934年娶了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孫用蕃雖家財萬貫,但結婚後卻發現也吸鴉片,之後,家裡的開銷十分驚人。而且,繼母對張愛玲也不好,父親也逐漸變得對張愛玲不好了。張愛玲在散文《童言無忌》裡寫到,“有時候,一言不合便伸手要打,反抗之餘還會遭來父親的毒打,樓板上散落的藍色月光,時刻透露着靜靜地殺機。”
當時的張愛玲還在一所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校就讀,學生都是衣着漂亮的富家千金。繼母卻給張愛玲穿她的舊衣服。張愛玲在散文《童言無忌》中這樣描述:“有一個時期在繼母治下生活着,揀她穿剩的衣服穿,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全身長滿了凍瘡。”
張愛玲此時覺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也很少交朋友,甚至是怪癖、自卑的。她憎惡這些“碎牛肉顏色的衣服”,或許張愛玲之後對時尚的狂熱追求,這一方面是來自於母親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這段自卑的經歷,讓她有了一種報復性的補償心理了。
就在張愛玲中學畢業的時候,母親從海外歸來,張愛玲經常去看她,還向父親提出留學要求,又引起了父親和繼母的不滿。後來在日本人進攻上海時,母親把她張愛玲接過去小住。回家後,張愛玲因和繼母發生了衝突,父親就從樓上衝下來對她狠狠地拳打腳踢。
張愛玲的姑姑得知此事後還上門說情,結果也被父親打得鼻青臉腫。
最終在張愛玲18歲的一天深夜,她逃離了這個憎恨的康定東路85號,再也沒有回來。在張愛玲的散文裡有這樣一段文字,“後來我離開了父親,跟着母親住了。因爲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着我母親的。”
而此時的母親也給了張愛玲兩條路: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幸好張愛玲選擇了後者,但母親的經濟狀況卻愈發不好。張愛玲說:“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頭伸手問她拿錢,爲她的脾氣磨難着,爲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着,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地毀了我的愛。”
母親時常對張愛玲抱怨,“都是因爲你,好久沒打牌了”、“全是因爲你,新衣服都沒買了”。張愛玲又開始自卑,好像虧欠着母親,在母親的刻薄與斥責中倍感到落寞與孤寂。再後來,張愛玲再次被母親拋棄,被姑姑接過去同住,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這遠比她和母親同住的時間更長。這位姑姑也成爲張愛玲在成長時期的唯一的一束溫暖的光。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
或許是童年的家庭矛盾,讓張愛玲對人情異常敏感,在隨父親繼續生活中,她寫下了一部家庭悲劇小說和一部失戀悲劇小說,細膩的文字中蘊含着憂傷的情思。又或許是童年的諸多不幸,也造就了張愛玲一生都在渴望一片淨土、一份美好的愛情能夠給予她溫暖,而恰恰是這份渴望,讓她一頭扎進與胡蘭成盲目的愛情中,願爲他低到塵埃裡……
張愛玲的書房
張愛玲是在1943年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發表後成名的,同年還發表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等。1944年出版小說集《傳記》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於洛杉磯家中去世,終年75歲。
如今的康定東路85號,整棟建築依舊保持着舊時的西洋式風格,外牆鋪滿紅磚。過去這座洋房外還有一個偌大的花園,而今已被市井裡弄填滿包圍着。
由於是張愛玲的故居,這裡還原了張愛玲的書房——安靜的房間內,桌椅、茶几、老相片、書櫃,每一處都彷彿記錄着張愛玲在此生活、看書、寫作的舊時光。附近的許多居民都常到這讀書,許多來這裡的人們看到這些,依舊會對才女張愛玲童年的不幸、愛情的悽苦發出一聲聲重重的嘆息。
編輯:果然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