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揚明》九二共識就是建設性模糊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了所謂「建設性模糊」的說法,並希望以此來打破兩岸僵局,隨即遭到國臺辦迴應玩弄文字遊戲,沒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邱太三這個說法並不新鮮,而民進黨在這個說法後所想隱藏的意圖更是讓人失笑。
民進黨對維持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基本概念,從陳水扁時代就說不清楚,也不敢說清楚。在陳水扁時代的兩岸關係概念是「沒有九二共識這個東西」;到了蔡英文時期,爲了對抗中共有關一國兩制的說法,一變而扭曲爲「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再到了蔡英文的第2任期,川普下臺後,眼看美國可能出現政策的更迭,邱太三的說法再變而爲「九二共識這一詞在臺灣是引發爭議的,若大陸還要堅持這樣的政治前提,是不公平、不切實際的要求。雙方能否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以及能否有一個建設性的模糊,要靠彼此的智慧、態度。」
邱太三的概念可以分成三段來談。首先是當年歷史真相爲何?其次是九二共識從何而來,概念爲何,是否不公平、不切實際?第三則是前曾有過的建設性模糊爲何不能成功?
1992年兩岸是否曾達成共識?真相就在陸委會的公文書中。92年11月3日,海基會告知海協會後,曾公開發布新聞稿,表示「海協會在本次香港會談中,對『一箇中國原則』一再堅持應有所表述,本會經徵得主管機關之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我方將依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箇中國』涵義所做決議,加以表達。」
於是北京海協會於11月16日來函,表示「11月3日貴會來函正式通知我會,表示已徵得臺灣有關方面的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並已於11月3日電話告知陳榮傑先生。」這是不是共識?而且我方宣示還不止一次;檔案資料也還是在陸委會裡。海基會在同年12月3日再致函海協會,表達相同看法。
其次,「九二共識」從何而來?現行的「九二共識」,並不是一個被憑空創造出來的名稱;這是一段在前述歷史發展中,被歸納、總結出來的概念,然後再由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所賦予的稱謂。
就歷史的沿革來看,當下的「九二共識」基本滿足了兩個結構性的要求;一是符合憲法所定位的原則。民國80年第一次修憲,把兩岸關係的現狀定位爲「一國兩區」之後,隨後還現兩個解釋性的輔助文件─國統綱領和1992年8月1日國統會第8次會議所通過有關「一箇中國」的解釋文。在這三份文件的架構與解釋下,我方提出了一個海峽兩岸都能接受概念和共識,即「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箇中國原則」。很清楚的是,這個「九二共識」的核心概念,即是我方憲法精神的延伸。二是北京可以接受。如此纔可能搭起兩岸橋樑。九二共識此一名稱的本身,即是一個建設性模糊的產物!不知所謂的不公平、不切實之說從何而來?
第三、「九二共識」此一名稱,由蘇起總結提出後,扁朝時期,因爲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名稱,且曾經費盡心思創造出各種花樣。包括設立所謂的「跨黨派小組」,還曾提出過「三個認知、四個建議」;同時數次提出過各種「九二XX」的說法,結果無一例外,全部鎩羽而歸。原因無它,當任何一方,一旦提出新的說法,必然會面臨一個問題,即對方必然會提出要求解釋,此一新的說法內涵意義爲何?這以民進黨當前意圖偷渡國家定位的本質,必然形成一個重大而無解的分歧。
「九二共識」正是因爲它本身即是歷史的總結,兩岸對其中的定義與過程非常清楚,所以可以免去此一從新要求定義的過程,而直接爲兩岸所接受。同時要注意的是,九二共識並不是要解決兩岸問題,只是要處理與管理兩岸議題,使之處在一種低度緊張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