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產能過剩”論調違背經濟學常識(國際論壇)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金瑞庭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6日 第 03 版)
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調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中國爲世界各國提供了高質量、可負擔的綠色產品,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近期,美國一些政客持續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調,妄言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存在過剩產能,衝擊世界市場。這種論調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從本質上講,美方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是其打壓他國優勢產業的慣用伎倆,是霸權思維使然。
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問題根本不存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利用率高於其他國家。根據英國行業新聞網站“這纔是汽車”分析,2023年,中國比亞迪集團、上汽集團等產能利用率達80%左右,遠高於很多國家汽車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從全球範圍看,當前新能源產能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中國產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吉瓦時,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中國產量的5倍多;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測算,爲實現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目標,2030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需超過5400吉瓦,是2023年全球累計裝機量的近4倍、中國累計裝機量的約9倍。
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調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按照經濟規律,各國依據自身比較優勢開展分工合作,是全球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路徑,也是提高生產效率和民衆福祉的重要方式。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依靠充分市場競爭和持續技術創新實現快速發展,國際社會對此有目共睹。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和共享,與各國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係,促進了全球產業鏈優化升級,爲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有悖國際分工、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的常理,無視國際貿易改善各國民衆福祉的重要作用。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中國擁有製造業產業門類齊全的比較優勢。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在新能源產業擁有涵蓋材料研發、工程設計、製造管理、總裝集成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應用場景豐富優勢。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900萬輛,延續產銷兩旺的發展勢頭,規模龐大、層次多樣的國內市場爲新能源技術研發和迭代升級提供了土壤。中國爲世界各國提供了高質量、可負擔的綠色產品,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作者爲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