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達內部碳定價心法 聚焦趨勢

臺達12日發表《臺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由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右)與永續發展部經理楊曼瑜(左)分享公司內部碳定價實務。(臺達提供/王玉樹臺北傳真)

面對臺灣即將收取碳費、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法規變化,臺達以內部碳定價作爲推動淨零策略與碳管理的重要工具,12日正式發表《臺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將這幾年推廣實務經驗編撰成電子版專書,分享全球碳費發展趨勢、當前內部碳定價的各式應用、關鍵運作要素以及階段性成效。

臺達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表示,「內部碳定價」是有效的碳管理機制,公司鼓勵企業將「碳排有價」的觀念在組織內部紮根,以具體的貨幣化形式將外部衝擊內部化。這也讓臺達成功達到RE85(85%再生能源),他自豪表示:「公司10年內都不會被收到碳費。」

2021年是臺達實施內部碳費機制的第一年,隔年即達到溫室氣體(市場別)排放下降13.5%,2023年更進一步下降39%,成果顯著。

常見的內部碳定價作法包括:影子價格、隱含價格、碳費,以及內部排放交易等不同應用形式。臺達2014年起即以「影子價格」爲機制計算排碳對投資專案的影響,至2021年則將「內部碳費」融入管理機制,以每公噸300美元的價格,向事業單位徵收碳費,並將碳費轉成碳基金,鼓勵事業單位投入再生電力發展、能資源管理,以及低碳創新研發。

周志宏表示,例如「再生電力匹配程式」的開發,以及是否「導入氫能技術」的評估等,都爲公司創造出未來的商機。但要推動內部碳費機制,積極有效的跨部門溝通與資源整合是關鍵的要素,包括凝聚目標共識、經營團隊的支持、觀念形塑、建立管理機制,以至於績效連結,都需要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

未來臺達將進一步規畫內部碳費機制的進階方法學,將碳費收取涵蓋範疇由目前的範疇一與範疇二,擴及至範疇三排放。同時,透過內部碳定價機制聚焦前瞻的科技研發,鼓勵發展更多創新低碳產品與解決方案,拓展綠色商機,攜手全球客戶與供應商夥伴,共同朝全球淨零的氣候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