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會帶來通膨?

圖╱本報資料照片

颱風與物價

近日凱米颱風襲臺,除了重創生活環境,從歷年的資料也會發現,颱風過後總會帶來物價上漲壓力,自有統計以來,次次如此,差別只在於有時漲得緩,有時漲得急。

1961年9月波密拉颱風過境北臺灣,消費者物價(CPI)隨之上漲,這一年的通膨率逼近8%,1963年9月葛樂禮臺風一過,物價也隨之走高,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風雨淹沒了蔬菜、吹垮了果樹,蔬果欠收,若加上預期心理,羣起搶購,通膨率豈有不上升之理?

強臺肆虐 百物齊漲

1977年臺灣甫歷經第一次石油危機,一切逐漸穩定下來,不料7月來了一個賽洛瑪颱風,這個16級的強臺不到一分鐘就讓南臺灣一片狼藉,頂樓的石綿瓦被吹落一地,全臺4,800間房子全倒,28,000間半倒,受創嚴重程度爲三十年所僅見,隨後薇拉颱風又侵襲東北部,除了蔬果上漲,房屋修繕所需建材也供不應求,這一年可謂百物齊漲,通膨率升至7.0%,創下石油危機以來最高。

1992年是風調雨順的一年,按理說物價應該平穩纔是,但這一年通膨率竟高達4.5%,何以如此?這是受前一年臺風的影響,一般而言,蔬菜復耕只要三、四周,但果樹恢復就得花上一年以上,1991年臺灣來了艾美、耐特、路絲等七個颱風,重創果樹,導致次年水果大漲28%,通膨率因而升至4.5%,創下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新高。這說明風雨若只光臨蔬菜產區,影響時間僅一、兩個月,若是水果產區也受波及,影響時間就會拉長至一年。

賀伯農損 創歷史紀錄

談到颱風,沒有人會忘記1996年7月底的賀伯颱風,賀伯當年被稱爲「副總統兼行政院長級」的颱風,造成的農損高達148億,迄今仍是歷史紀錄,這一年的8月通膨率飆至5.1%,全年通膨率也升至3.1%。

至於2000年以來的颱風雖不如賀伯,但如象神、納莉、海棠、柯羅莎、薔蜜、莫拉克、梅姬所帶來的雨量也是驚人的,一方面灌飽了水庫,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農業生產大受影響,無一例外,隨後數個月的通膨率都隨之升高。

不過,我們必須瞭解,被颱風推升的物價,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隨着蔬果復耕上市,供給恢復正常,價格隨即回落,如此短期的物價上漲不能算是通膨,除非颱風接連而至,豪雨連月而來,加以預期心理擴散,形成恐慌,纔可能造成通膨,綜觀過去半個世紀的歷史資料,發生這種情況的機率不高,不過,隨着氣候異常,未來就很難說了。

因此,當颱風過後的一、兩個月通膨率忽然升至4%、甚至6%,這並非告訴我們通膨又來了,只要政府盡全力協助農民復耕,隨着蔬果上市,通膨率自然會緩下來,這是央行貨幣政策到不了的地方。從波密拉到凱米,六十年來臺灣經歷了數百個颱風,颱風確實會推升物價,但不致引發通膨,惟未來六十年是否還是如此,就說不準了。

小檔案■1994年提姆颱風於7月9日侵臺,8月6日道格颱風又來,接連兩個颱風帶來豪雨推升蔬果價格,8月蔬菜年漲84%、水果也漲21%,通膨率升至7.0%,9月通膨率6.7%、10月5.1%,隨着蔬果復耕上市,1995年通膨率降至3.6%,1996年3.1%。

小檔案■有沒有發生通膨,要看物價漲勢是否具連續性、普遍性及顯著性,兼具這三個特徵則表示已出現通膨(inflation),連續性指的是物價持續上升,連續幾個月不算,總要連續兩季以上,普遍性是指食、衣、住、行、育、樂數百項消費項目逾七、八成都漲,顯著性則指漲幅要達一定程度,但漲多高才具顯著性,並沒有明確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