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河川垃圾調查!塑膠垃圾居首 公私協力減廢成效初現

臺中烏日區大量垃圾惡意傾倒。(荒野保護協會、富邦人壽提供)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估計,人類生產塑料半數僅一次使用即成垃圾,河川更成爲陸地垃圾的傳送管,每年有超過千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於今(8)日公佈「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 結果,包含雲林北港溪、臺中烏溪及大臺北淡水河,發現塑膠垃圾仍居河川廢棄物之首,凸顯持續公私協力推廣源頭減塑、減廢之重要性。

調查結果指出,在雲林北港溪方面,包含北港溪、虎尾溪、雲林溪、梅林溪、林仔頭溪及出海口,共計226.5公里的踏查行動,總計發現 92萬2082公升垃圾,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313袋,

調查結果說明,雲林北港溪的紅樹林植被及漲退潮影響淤堵大量廢棄物,致使「北港溪出海口及近海口段」成爲全流域最首要的垃圾集中熱點,而農田圍繞且人跡稀少的「虎尾溪與雲林溪交界」,亦發現有較多的成袋垃圾、大型建築廢棄物棄置以及就地焚燬垃圾痕跡。

團隊複查臺中烏溪,總計發現635,845公升垃圾,不過時隔3年掌握川廢改善情況,其中烏溪右岸河岸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1670.2袋降至67.4袋,減幅超過9成,今年已可看出公部門導入重點清運及加強管制推動成效。

至於大臺北淡水河,調查指出,去年淡水河複查發現疫後生活使河岸垃圾倍增問題後,經公部門以清運行動迴應,今年再由明志科大與實踐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共同執行年檢擴大調查,發現流域內垃圾總量減少8萬4000公升,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156袋降至72.5袋,減幅超過50%。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維持乾淨的河纔能有藍色的海,荒野除推動調查方法持續與時俱進,於垃圾類型新增成袋垃圾、大型傢俱類別,今年也透過前進雲林北港溪不斷引領大衆將關注視野望向更多重要流域,並且同時進行臺中烏溪複查及大臺北淡水河持續監測,很高興數據結果印證經過荒野與富邦人壽多年的堅持與努力,所串聯起的公私協力影響力,正使潔流願景持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