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
中研院的椰林大道。(作者提供)
今年又回臺北過年,有很多新鮮(或不那麼新鮮)的經歷。感覺挺特別的,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碎片,此係列就叫「外地人」在臺灣過新年吧。
01
前幾天正好路過中央研究院,進去逛了逛。
說來挺有趣的,我第一次知道臺灣的中研院還是因爲讀了研,有幸檢索到一些中研院的文章和研究(寫得真的都很好,所以一直心生嚮往)——才知道原來臺灣還有這樣一個深藏不露的學術機構。
之前一直只知道臺大、清大等臺灣頂尖大學。可能中研院和大陸的中科院類似吧,都是外地人不清楚、只有本地人才深知含金量的高等學府。
是的,「外地人」實錘了。
而且在臺灣倒不會說「外地」——更常見的表達是「外省人」。
「外省人」又實錘了。
中研院還挺大的,獨佔一片山頭,裡面像一個小公園,一樣有大草坪,還有人正沿着道路跑步鍛鍊。
進門就是椰林大道。我疑問臺大也有椰林大道,又不是海邊,這是什麼大學的特殊喜好嗎?
據說臺大的椰林是日本殖民時期想要閱兵,想要修筆直的樹,而只有椰子適合臺灣的氣候,纔給臺大賦予了一抹南國色彩;現在則一轉成爲了臺大的標誌,象徵着生生不息。中研院種椰樹的原因倒是不知道。
小走一下,彎彎繞繞,不少系所大樓蓋得獨有特色,也很多系所的具體稱呼跟大陸不同。只記得在大陸被稱爲「四大天坑」之一的環境在這裡的大樓好大一棟,我類比爲華科的光電大樓。
我完全像沒來過(確實沒來過)一樣,東問西問又胡亂轉圈。一到週末草坪上就全是來野餐的附近居民,第一次知道統計的資料庫曾經被大雨淹了(因爲是地下室),原來臺灣民俗文化可以單獨拿出來做一個系所。
不過,最讓我疑惑的還是——我怎麼就這樣順利地進學校了?「外地人」也可以進學校,並不需要刷卡刷證件,「本地人」也天天進來鍛鍊身體,好像沒什麼門檻啊。
02
沒想到遠遠不止「進門」而已。
中研院的游泳池、美術館、活動室都對外開放。
游泳池是正常收費但比較便宜,而美術館一般展覽書畫,免費進入。如果週三(還是週四)活動室當天沒有活動,會免費放映一部電影。
中研院已經成爲附近居民的日常去處,也成爲了不少工作黨的週末休閒娛樂地。網上還有不少帖都在推薦「哪一個草坪更好野餐」。
路遇院長+校長紀念館~ 中研院隔壁還是胡適公園。(作者提供)
好像現在大陸的大部分高校都不允許社會人等隨意進出。
學生要麼刷臉要麼刷證件,想進學校,是有門檻的——社會公衆既沒辦法享受公園一般的環境,又享受不了高校的文化資源。
想起還在華科時一直很好奇機械學院有一片露天的開闊場地,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後來才知道是放電影用的。總是會想像它坐滿觀衆,大家一起興奮地看着大幕布的場景,有種復古懷舊但又熱鬧非凡的感覺。
武漢的江灘在夏天也會有這種放電影的活動,總是吸引不少人坐下圍成一圈。即使只是路過,也得駐足看完一個片段才行。
結果在華科期待了四年,這片場地就閒置了四年,好像沒有什麼活動在那邊舉辦,也很少有那種熱熱鬧鬧的一起看電影的場景。
來了北大倒是有了——百講每週三晚上固定的電影放映,花20塊就能買到一張電影票,看完了還有機會跟主創(導演、製片等等)面對面交流,即使沒有主創,也還有戴錦華老師的獨家解析。
和一羣人一起看電影總是不一樣的,跟陌生人一起笑一起哭總有一種合羣感,每次映後交流聽到跟其他同學類似的想法也像被擊中一般嗡嗡作響地共鳴。
不過確實也主要只有「同學」。
12月的一個晚上,我在校門口遇到一個攥着手機瑟瑟發抖的女生,說自己在某交易平臺買了百講的二手票,但進不去學校,想讓我帶她進學校。
可惜我也幫不上忙,不能幫她預約入校,她的票錢也退不回來,最後我說了聲「抱歉」就讓她在寒風裡繼續站着了。
當然,我說大陸大學「不讓」社會公衆進入也不是完全地不開放。
常常看未名湖邊有推着嬰兒車散步曬太陽的,在博雅塔對面拍照合影打卡的。
我們都打趣說「未名湖不是北大學生的未名湖」,真正趕時間的都不往湖邊走——人太多了,騎自行車都堵。
華科也有,每天有限制額度,能預約上就能刷證件進學校。
可惜,這些額度看起來並不夠用。
在一些平臺上透露了自己是北大學生,就不停有私信問「能不能幫我預約進北大」,不少人還開出了不低的價格。
再聯想到某些「帶孩子進北大清華遊覽」但價格高昂到一定地步的寒暑假研學活動,估計已經有不少藉此牟利的成功案例了——所謂「研學」也就是帶孩子進學校轉一圈,但一個人能收一萬多。
臺灣的大學可沒有這些有的沒的。直接進,沒人會查,想用什麼公共設施就去享受,電影展覽岔着進,每個草坪都能坐……
更不用說文化資源了,電影放映倒是小事,各個學院的名家講座纔是「大頭」。北大也一樣有非常多的講座,信息都是公開的,也不是不讓校外人報名,但無一例外都寫着社會公衆「需自行解決入校問題」,把許多沒有渠道的普通人拒之門外。
都說「好的大學,沒有圍牆」,大學應該成爲所有人的大學嗎?
03
那學生就要叫苦連天了。
比如武漢大學,櫻花季期間每天要涌進學校2萬人(週末4萬),讓本就擁擠的珞珈山不見櫻花、只見人頭,武大的學生想要賞櫻,得等到晚上游客散了。
不僅是學生看不到櫻花的問題。
武大校內山路崎嶇,很多上坡路,不少學生日常是騎共享電動車上學的。
但有了遊客,去上課都成了大問題……
出行受阻、食堂爆滿,日常生活的空間全被遊客擠佔。
還有部分遊客隨地亂扔垃圾、肆意攀爬只爲合影做出不文明行爲,讓櫻花節變成了櫻花「劫」。
每年櫻花季都有遊客與學生、學校保衛處發生衝突的事件在網路瘋傳,不少學生戲稱:武大不再是學生的武大,而是遊客的「珞珈山人民公園」。
社會公衆也叫苦不迭:預約難搶,進校擁擠,走了半天還找不到食堂吃飯,不能進教學樓蹭課……
學生和社會公衆兩邊都不開心,那到底是開放還是不開放?
問題還是出在管理上。
開放是大勢所趨,不能因部分社會公衆的不文明行爲而因噎廢食,阻止高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但社會公衆進入學校的前提是不能阻礙和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生活。區分遊客類別、細分參訪時間、劃分開放區域、實時流量控制,對實驗室、圖書館等重要場所重點關注,及時對社會公衆的不文明行爲進行勸阻……學校應該進一步加強管理,爲公衆提供良好參訪體驗的同時,也還師生一片淨土。
希望哪一天,可以像走進臺大、走進中研院一樣,隨意地走進北大。(AveryMorgan/現居武漢)
(本文來源:「一家兩岸」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