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應縣木塔 建築藝術史的奇蹟
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爲「世界最高木塔」,該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全部架構均由卯榫咬合而成,沒有一顆鐵釘。(圖/中新社)
一、朔州文旅印象
今天要帶大家來到山西省朔州市旅遊,朔州別稱朔、馬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旅資源。我對朔州的旅遊印象,大致可總結出四大旅遊體驗。
一是體驗留存於朔州的文化遺產,如朔州許多古建築、文物和歷史遺蹟,如崇福寺、殺虎口、廣武漢墓羣、北齊古城牆遺址、應縣木塔等;
二是體驗朔州獨有的自然資源,朔州地處山區,所以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資源。在這裡我們可以欣賞到壯麗的山川風景、獨特的地貌景觀資源;
三是體驗朔州的礦產資源,朔州境內礦產豐富,已知礦產約35種,特別是煤炭礦產,一提到山西,大家不得不提及山西豐厚礦產資源,甚至還有人稱「山西煤老闆富可敵國」的美譽,因爲整個山西省共有4個煤區,其中有2個在朔州境內;
四是體驗朔州作爲多民族風情的聚居地,朔州自古就是文明交匯之處,中原的農耕文明以及草原的遊牧文明,都在這裡碰撞交融。
今天要給大家隆重介紹來朔州必打卡的超級景點,就是位於朔州境內號稱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應縣木塔是我個人認爲大家來朔州一定要看的文化景點哦!
爲什麼說應縣木塔如此特別呢?因爲據說,近千年以來,它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戰火,仍巋然不動,真的是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奇蹟!
二、朔州佛宮寺建成的歷史淵源
應縣木塔,也稱爲釋迦塔或釋迦舍利塔,其位於山西朔州應縣城西北隅的佛宮寺內,是國家4A級景區。該寺是遼代建築風格的,建於遼代。進入景區後,我們可以看到從山門開始的木塔、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藥王殿,前面還有鐘樓和鼓樓,後面還有東西配殿和廂房。除了釋迦塔之外,其餘建築都是明清重建的。
朔州佛宮寺建成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當時由遼代蕭太后發起興建的哦!整個佛宮寺景區建成緣起,與當時時代背景及社會環境大有淵源哦!遼代是契丹族所建立的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長期與北宋政權並立,「澶(禪)淵之盟」成就了遼、宋政權百餘年間和平對峙,也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當時佛教作爲大遼統治的國教,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佛教文化非常流行,所以營造寺塔這件事情,風靡全國。
爲什麼佛宮寺的建成與契丹政權有關呢?當時遼代統治者興宗皇后蕭撻裡,她非常虔信佛教,遼興宗駕崩以後,蕭撻裡成爲皇太后,就是我們前面所稱的蕭太后,她繼續把持朝政20年,崇佛之風不斷在皇室與權臣中蔓延,因爲蕭太后從小信佛,也爲了彰顯家族的威望,所以她就提議修建佛宮寺,並把兩顆佛舍利,供奉其中,放至於木塔的地宮下面。
所以我們現在來佛宮寺景區遊覽,來朝聖偉大的建築藝術應縣木塔之餘,還可在其中觀賞到非常殊勝的佛舍利呢!
應縣木塔在1056年建成以後,它就作爲蕭太后皇族的家廟,塔內供奉許多諸佛菩薩,除了可爲當時黎明百姓祈福之外,她也期許能護佑皇族的昌盛。一座千年國寶的應縣木塔,不僅讓我們瞭解契丹政權的崛起與衰敗。同時,我們還可藉由參觀遊覽應縣木塔,瞭解當時契丹人的文化風采,接下來,我將從兩個方面跟各位娓娓道來。首先我們將討論應縣木塔的建築風格設計,再來是塔內大佛雕像設計及壁畫風采。
三、佛宮寺中的應縣木塔藝術風采
1.應縣木塔建築設計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在金代明昌六年增修完畢,成爲我們祖國現存最高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古建築。在1961年被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應縣木塔。(作者提供)
2016年應縣木塔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爲「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它與法國埃菲爾鐵塔、意大利比薩斜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整體建築設計,是一座八角形的磚木結構建築,塔高有67.31米,底部直徑有30.27米,建築總重量爲7400多噸,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獨特的榫卯結構,全塔沒有一根釘子。
應縣木塔的建築風格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有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被專家稱爲「斗拱博物館」。
從外部觀看,應縣木塔共有五層,但內部卻暗含了四層,一共是九層。所謂「明五暗四」的建築格局,古人建造房子講究風水,「外五內九」的建築設計,古代皇帝稱自己是九五至尊,其實在佛教當中也講究久積功德,至高無上!所以九這個數字,也象徵了極致之意。
總體上,應縣木塔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湛,高度相當於一座20多層高的現代建築,外形穩重莊嚴,屬華夏第一,舉世無雙。
20世紀90年代初,應縣木塔修繕工程正式立項,不過修繕方案一直難產。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更提到應縣木塔歪斜嚴重,塔體扭曲變形,荷載失衡問題,甚至還有人笑稱應縣木塔歪斜嚴重,是中國版的比薩斜塔!實在是很有趣呢!
2.大佛雕像與壁畫設計
由於應縣木塔歪斜嚴重,不斷的有修繕工程,所以現在我們已經不能上塔參觀,不過我們可以在塔內一層遊覽觀賞,塔內一層的大佛與壁畫,也能堪稱木塔一絕!剛纔我們提及遼代帝王崇佛,在皇室帶動下,佛教文化非常流行,從事刻經、建寺、造像等各種佛事,帶動了遼代佛教藝術繁榮景象。
契丹人的遊牧民族性格及草原文明的純樸、審美特點,大大影響了佛像的造像風格及塔內壁畫的藝術風采。
我們走進應縣木塔,可見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這是塔中最大的佛像,佛像面容飽滿、圓潤柔和,身高約有11米。祂手持環狀物,表現的是正在講經的神情,表情慈祥端莊。仔細觀看,佛像的手指纖細,具有女性化特徵。
應縣木塔全塔皆以木構與斗栱結合而成,未用一根鐵釘,設計精巧冠絕古今。圖爲應縣木塔結構圖。(圖/新浪網)
大佛結跏趺坐於束腰蓮花座上,此座爲高16.5米,底部直徑12.6米的穹窿形石臺,座上有八瓣蓮花座。
不僅如此,我們仔細觀看,佛像面容還搭配了一頭綠色的鬍鬚和眉毛,其藝術風格特點,大大象徵了契丹人的審美特點,據說契丹男子的面容審美都會留着鬍子,用以顯示自己男子漢的氣度,所以說鬍子成爲契丹族人文化和民族特色之一。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相傳釋迦牟尼曾經也是一位知識淵博,具備蓋世神功,號稱文武全才的悉達多太子,因此擁有許多男子漢特質。這些文化和背景都被契丹藝術家們融入到雕刻佛像的過程中,所以說,佛像面容中勾畫了綠色的鬍子和眉毛,是彰顯釋迦牟尼的男子漢本色,是不是特別有趣!
另外,我們在第一層塔內的大佛周邊及內槽南北門兩側,還可見到飛天、天王、門神等形象的壁畫,僅底層周圍的壁畫面積就達304.65平方米。
塔內壁畫色澤鮮豔,用色多爲石青、石綠色彩,人物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具有濃厚的印度文化色彩。
我們在觀賞壁畫的同時,還可見壁畫中斑駁的情況,這是由於金代時期重繪塔內壁畫所致,所以將遼代壁畫覆蓋在下層,形成了「畫中有畫」。
應縣木塔自建成以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爲木塔增色不少。另外,而與木塔齊名的是修繕工程期間,在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爲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爲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刻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爲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由此可知,應縣木塔的價值不斐,偉大的藝術成就實則讓人驚歎不已!(謝雅卉/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