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川普的距離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13日簽署「對等關稅」備忘錄,要讓美國與貿易伙伴彼此徵收的關稅稅率相等,各國嚴陣以待,賴總統也在14日召開國安會議,會後發表敞廳談話,宣示優先推動三大工作,包括國防預算達到GDP的3%,持續推動國安法制改革,和友盟國家合力打造全球民主供應鏈。但如此的因應之道恐難應對「關稅俠」的胃口。

川普簽署備忘錄後再次點名臺灣搶美國晶片生意,更嗆說「我們希望他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這顯示臺灣和臺積電已成爲箭靶,但賴總統還在談「全球民主供應鏈」,和川普的想法距離未免太遠。

在川普的字典裡,沒有「共享民主價值」的詞彙,只有「美國再次偉大」、關稅、不能佔美國的便宜等,賴政府顯然還沒抓到重點,所以賴總統還在高喊「民主世界正面臨來自威權集團合流的共同威脅」,意識形態也太重了。

賴總統宣示國防預算要達到GDP的3%,算是大撒錢向美國交保護費,這或許不得不做。但面對川普強烈要求臺積電變成「美積電」,賴總統提出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卻看不出有保護「護國神山」的決心,讓人擔憂臺灣科技產業未來的競爭力。

川普2.0改變了國際遊戲的規則,臺灣在川普眼中的戰略地位分量看來下降不少,而事實上,賴政府和川普政府的溝通管道也並不那麼順暢。不過要縮短臺灣與川普的距離也非難事,只要改善兩岸關係,臺灣便可站在巨人肩膀上對抗川普新政。但賴總統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