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商業銀行理財公司核心競爭力
2月18日,浙商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浙銀理財在浙江省杭州市宣佈開業,與8家代銷合作機構明確了產品代銷合作意向,並宣佈成立“同善共富”金融顧問工作室。至此,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全部開業。
作爲一項制度創新與風險隔離措施,商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由在境內註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作爲控股股東發起設立,屬於獨立於母行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從事理財業務。也就是說,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與信貸、自營交易、證券投行和保險等金融業務相對分離,通過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機構來運行,這既有利於強化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隔離,也有利於優化組織管理體系,建立符合資產管理業務特點的風險防控制度和激勵機制,促進資管業務迴歸本源、規範轉型。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期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已設立的理財公司共有32家。其中,五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均已於2019年開業。具體到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光大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已於2019年開業,信銀理財、平安理財、華夏理財已於2020年開業,廣銀理財已於2021年開業,浦銀理財、民生理財、恆豐理財、渤銀理財已於2022年開業,浙銀理財於2023年12月獲批籌建,近日正式開業。
“從理財公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功能定位出發,我們要切實爲老百姓理好財,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一要打造核心競爭力,也就是以大類資產配置爲核心的投資研究能力和賦能穩健經營的風險防控能力,其核心都在於人才。開業初期,浙銀理財在投資研究、風險防控方面的人員佔比已超過50%。二要以數字化作爲支撐。杭州市在科技創新領域具有獨特優勢,近期‘杭州六小龍’備受市場關注,浙銀理財將依託區位優勢,加大科技系統建設力度,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迭代升級投資研究的模型與方法。開業初期,我們的科技運營人員已達30多人,配置比例較高。同時,在市場端的投資、交易等方面加強風控、合規管理,保障公司穩健、高質量發展,淡化規模情結,着力打造差異化特色。”浙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武國元說。
近期隨着固定收益資產票息下移、資本利得空間收縮,佔據市場主要部分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截至目前,理財市場仍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爲主,固收類資產相關的投資策略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這種格局的形成,既是市場的選擇,也是投資者風險偏好的體現。”武國元說。《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爲29.15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高達97.33%,較年初增加0.99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爲0.73萬億元,佔比2.44%,較年初減少0.77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爲0.06萬億元、0.01萬億元。
“因此,接下來理財公司要根據市場情況、投資者風險偏好來制定業務策略。”武國元說。具體來看,一是提升固定收益類資產的交易能力。在當前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票息收入的安全墊相對有限,爲此要提升債券波段操作能力,提高交易勝率,以資本利得彌補票息不足。二要擁抱權益投資機會。通常情況下,高股息資產在低利率環境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前,人工智能、半導體、智能製造等產業正處在政策與需求的共振期,相關熱點領域的投資機會比較豐富,也具備一定的資產配置價值。三是拓展其他資產的投資機會,如商品類資產、另類資產等。四是隨着業務進一步發展,着重、深度研究海外投資機會。 (經濟日報記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