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怒人怨了,美國小費已經到了新高度!30%小費人家都不想理你!

不得不說,美國紐約的小費已經來到了令人(美國人)抓狂的地步了!

先來看看紐約的一張小費單子:

30%小費——一般般——翻譯成“呵呵”!

40%小費——還行吧——翻譯成“哦”!

50%小費——好——翻譯成“收到了”!

100%小費——謝謝——翻譯成“謝謝您吶”!

看到了嗎?

你小費給少了,人家店員不但不想理你,還轉頭扔了一個大大的“鄙視”給你!但是你還不能委屈,因爲你要是跟店員槓上了,你猜他會不會在你的餐點裡加一點特別的“料”呢?

所以,小費你得跪着求人家店員收下,嗯,沒錯,這個解釋一點也不過分,人家本地人描述的那才叫絕——“不給 20% 的小費會讓你看起來像個法西斯分子”。

這玩意都已經成爲當地的一個政治問題了!

近來,美國的小費文化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爭議,尤其是在紐約等大城市,小費的期望值已達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

傳統意義上,小費的出現是爲了獎勵優質服務,表達對服務人員辛勤工作的尊重。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小費逐漸從自願行爲演變爲一種強制性社會習慣。近年來,一些商家更是將小費視爲補貼員工工資的工具,導致顧客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成本負擔。

尤其在疫情後,數字支付的普及讓小費請求無處不在。

從餐廳到咖啡店,從自動販賣機到共享服務,幾乎所有涉及人力或技術服務的場所都設置了小費選項。更令人詫異的是,這些選項的默認比例往往高得令人咋舌。例如開頭提到的,在紐約一家餐廳的支付界面上,最低小費比例爲30%,依次遞增到40%、50%甚至100%。即便是最基本的30%,也會被標註爲“一般般”,似乎不值得服務員們表達“感謝”。

bon appétit上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現在越來越多人在抵制小費文化了。

原因也很簡單,因爲服務員羞辱小費支付者的事,在美國很是常見。

據美國媒體2019年8月23日報道,美國新澤西州一名議員公開羞辱了一名男子,因爲他只給女服務員留下了74美分的小費。後來,這名只付74美分小費的男子,打算考慮採取法律行動,起訴這個網暴自己的參議員。[捂臉]

以紐約爲例,一頓95美元的餐食,如果選擇30%的小費,需支付28.5美元,這相當於一頓快餐的價格。然而,這樣的付出在商家眼中卻只能得到“嗯嗯”的評價。如果顧客想要更高的評價,則需要支付更高比例的小費。這種做法被網友調侃爲“綁架式消費”:你不給足小費,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這種現象的背後,是美國服務行業薪資結構的畸形。

在許多州,服務員的基本工資低於法定最低工資,而小費則被視爲主要收入來源。商家通過小費文化,將本應承擔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形成了一種不平等的隱形稅收。

說白了,商家從員工的工資裡剋扣工資,以此鼓勵員工向顧客通過小費的形式來“剝削”。

既然服務質量無法決定小費金額,那麼小費存在的意義何在?

這可能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色”吧,咱也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