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武統語調降溫 網民熱議「統一後臺灣財政用於民生」
中共19屆6中全會之後,北京強調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戰略定力」,既然強調耐心與定力,武統臺灣顯然已非主流思想,大陸媒體對臺評論與報導也明顯降溫。(圖/Shutterstock)
在上週結束的中共19屆6中全會之後,北京釋放出對臺政策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戰略定力」。既然強調耐心與定力,武統臺灣顯然已非主流思考,大陸媒體對臺評論與報導也明顯降溫,並開始議論哪種因素對和統最有用。其中國臺辦在不久前提出的「統一後臺灣財政用於民生」引起熱烈的討論,話題自然落在經濟與民生之上,有的網民甚至拿「男追女」來比喻和平統一的過程,認爲現在的惠臺政策根本沒用,最重要的還是先把大陸本身的經濟與民生搞好,纔是和平統一臺灣最關鍵的因素。
仔細觀察中國大陸近來在媒體上的涉臺言論可以發現,隨着中美關係緊張,大陸對臺言論也愈趨強硬與激進,這種現象也大致符合過去數十年來的規律。而且由於接近19屆6中全會,北京拉高對美與對臺姿態,武統臺灣也成爲媒體與網路上最熱門的關鍵詞,直到會議即將閉幕前,媒體才傳出在臺灣問題上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戰略定力」的說法,其他官媒的對臺評論也有明顯轉向,包括一向立場激進的鷹派媒體在內。
大陸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日前提出的「統一後臺灣財政用於民生」引起熱烈的討論,話題自然從武統轉向經濟與民生之上。(圖/中國臺灣網)
拜登與習近平視頻高峰會舉行後,兩國關係雖然沒有重大進展,但氣氛顯然較先前緩和。對臺議題方向也降低武統聲量,更多人討論兩岸交流與實質互動,大陸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不久前提出的「統一後臺灣財政用於民生」受到不少的關注與討論。有不少意見相當有趣,引發熱烈議論。
有一位戲劇導演很認真地撰寫一篇文章引起很多討論,文章說,劉軍川提出的說法對臺灣人沒有吸引力,「改善民生」是一個很虛的話題,這顯然是大陸要向臺灣保證統一後不會變差、反而會變好,但臺灣人怕的應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與法治體制的問題。
拜登與習近平視頻高峰會舉行後,兩國關係雖然沒有重大進展,但氣氛顯然較先前緩和,大陸網路上武統臺灣的聲量也降低許多。(圖/新華社)
文章認爲,這種話還是統一以後再說比較合適,還沒開打就先講會有點搞笑。舉例來說,就像男人追求一位美女,就開始計算以後賺的錢對給對方花,以後家務事男的全包了等等,這其實沒有意義,因此這種話要少說,同理,惠臺政策要少一些,雖然誰都知道這樣的政策是希望臺灣迴歸,但是迴歸之後會不會變呢?
文章指出,假設大陸做個示範,讓自己的老百姓過得更好,例如人均GDP是臺灣的3倍,讓對方有信心,統一之後就像大陸一樣,不會比臺灣更差,只會更好,這樣很自然臺灣傾向統一的民調就會高起來。否則人家一看,連臺灣的1/3都不到,給了承諾能不能實現還不知道,一旦統一,惠臺政策說不定就沒有了。
兩岸關係緊張後,兩岸各種交流活動也減少了許多。圖爲10月29日首屆黃巷·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周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啓動。(圖/中新社)
作者比喻說,其實追女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自身資源不夠充分,自以爲每個星期只吃一次肉,省下來的錢給美女買零食,美女就會感動和你在一起?當然不是,人家只會想:我和你在一起,會不會以後每週也只能吃一次肉?」所以要先建設好自己纔是關鍵,「當你開上藍博基尼,美女自然就會投懷送抱了。」
文章建議,大陸要多對自己的老百姓好一些,把自己的老百姓當成榜樣,人均GDP是臺灣的3倍,養老、醫療都免費,這時美國就算想阻攔,臺灣的老百姓也會哭着喊着要回來,誰不回來就用選票讓他下臺。
美國與中國關係緊張,讓北京對臺獨的焦慮快速上升,派遣大量共機連續擾臺,給美方與臺灣執政者明確警告。圖爲擾臺共機殲-11機羣。(圖/中國軍網)
作者拿「男追女」來比喻雖然並不十分恰當,也過於簡化兩岸關係的內涵,但卻是一種簡單且令人印象的說法。其實過去類似觀點的文章在大陸網路上也不少,尤其在兩岸關係平穩發展的時候,有些人認爲這種意見太過理想化、不切實,也有人認爲兩岸關係發展必須把美國介入的因素考慮進去,並非只有政治或經濟因素這麼單純。但是一到兩岸關係緊張時,各種思考與討論全數銷聲匿跡,只剩下武力統一與嘲笑、謾罵的聲音。
對於支持臺獨的人士與喜歡操弄兩岸關係當作政治資本的政客來說,這種狂熱激進的聲音是他們最樂見的。現在美中關係暫時獲得喘息,但未來仍有許多難關要過,兩岸關係也勢必會起起伏伏,看起來兩岸人民未來幾年確實都需要「足夠的耐心與戰略定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