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應對恐怖主義回潮

旺報社評

上海合作組織第23次總理會議日前在巴基斯坦舉行,會議前夕一家陸企車隊遭遇恐怖攻擊,造成至少2名大陸人員遇難,多人受傷,爲這次會議蒙上陰影,也再次敲響全球反恐的警鐘。

這不是陸企第一次在海外遭遇恐攻。今年3月承攬巴基斯坦達蘇水電站工程的大陸人員車隊遇襲,造成5人遇難。時隔半年多,恐怖勢力再度活躍,反映出大陸在海外的人員、機構及項目面臨的安全風險不斷加劇。

區域動盪 可乘之機

有分析認爲,破壞大陸和巴基斯坦共建的「一帶一路」項目──中巴經濟走廊,是恐怖組織策畫攻擊陸企人員的主要目的。亦有指出,當前大國博弈的代理人戰爭風險持續增加,背後推手旨在破壞中巴合作。

無論恐攻背後推手是誰,可以確信的是,面對恐怖主義,全世界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面對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國際社會需加強反恐議題的交流合作,共同構建更加安全、和平的世界環境。

全球恐怖主義活動進入新一輪活躍期,今年1月伊朗東南部城市克爾曼市發生連環爆炸,造成84人遇難、284人受傷,3月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發生恐攻事件,造成500多人死傷,9月黎巴嫩呼叫器爆炸事件造成9人死亡、約2800人受傷,接連發生的恐攻事件說明,全球恐怖主義正在重新擡頭。

澳大利亞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發佈《2024年全球恐怖主義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恐怖主義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8352人,相比前一年增加了22%。報告稱,2023年之前的幾年裡,恐怖主義一直在下降或保持穩定,然而在2023年,恐怖主義的增長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值。

恐怖主義「回潮」,關鍵原因可從兩方面探索。一是近年來地區安全形勢動盪,給恐怖勢力提供了空間,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的衝突,激發了矛盾,給恐怖勢力造成了可乘之機,刺激了恐怖主義重新擡頭。

例如以巴衝突,造成國際社會巨大的分裂,對催生或刺激恐怖襲擊活動,起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國際反恐研究中心(ICCT)發佈《應對歐洲新暴力極端主義威脅的戰略傳播方法》並警告稱,以巴衝突令全球暴力極端組織得以打開歷史、宗教和種族斷層。

大國帶頭 反恐合作

二是美國縮小全球反恐戰略目標,國際反恐合作意願不足。曾經令全球同仇敵愾的恐攻,眼下卻成爲一些國家相互利用、加劇國際政治陣營對抗的「武器」。「911」事件後,美國與俄羅斯、美國與中國大陸都曾就反恐合作展開探索。不過,從小布希政府的「全球反恐戰爭」,到歐巴馬政府以收縮和再平衡爲標誌的「退出」戰略(Exit Strategy),再到川普、拜登兩任政府的「大國競爭與威脅」關切的焦點,美國政府逐步縮小全球反恐戰略目標,也逐步縮減與俄羅斯、大陸的反恐合作。

反恐的挑戰不僅來自恐怖主義本身,也來自各國之間的不信任、不合作,切不可讓大國博弈成爲恐怖主義「回潮」的「助攻」。面對當今世界的動盪,人們需清楚認知恐怖活動對世界的危害,各國和各地區在反恐領域,都應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9月黎巴嫩發生呼叫器爆炸事件,有輿論把呼叫器製造的惡名推向臺灣業者,這是令人擔憂的局面。這種惡意意味着,儘管臺灣距離恐怖勢力較遠,但隨着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及恐怖主義藉助新技術的特徵日益明顯,過去被認爲是遙遠的恐怖事件,如今也讓臺灣有感。

恐怖主義是世界性的難題,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框架組織,都在呼籲國際社會更多地參與全球反恐合作。面對恐怖主義,「單打獨鬥」難以奏效,點燃全球合作的希望,恢復大國間信任,在機制層面探索更多可行性,纔有可能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