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監護人 守門色情圖片還能阻止戰爭

網路監護人》揭露虛擬網路背後的真實世界。(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王寶兒傳真)

秘密網路審查員負責世界各區域的網路審查。(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王寶兒傳真)

「刪除、忽視、刪除、忽視……。」在菲律賓不知名的密閉辦公室,上萬人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動作,瀏覽世界各地的民衆所上傳到網路上、破萬張的影片或是照片,手握上架大權麻木卻又自律的看着色情暴力恐怖主義,一一審覈是否在社羣平臺下架。在紀錄片《網路監護人》中,藉由網路守門員的現身說法,揭露社羣平臺所不爲人知的一面,進而探討網路世界中的言論自由與民主落實。

《網路監護人》(The Cleaners)由德國導演漢斯布洛克(Hans Block)、巴西導演摩力茲‧里斯維克(Moritz Riesewieck)共同執導。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布洛克表示,紀錄片中的網路監護人是相當隱晦的工作,即使他們是在爲Facebook執行審覈,但他們向外界提及任職公司,也只得用假名矇混帶過。「他們有私人保安公司,以確保沒有任何人與記者交談,員工也被警告如果與我們的拍攝團隊談話,會立即被解僱。」

在《網路監護人》中,設立於菲律賓馬尼拉的秘密網路審查團隊,負責審覈歐美地區的社羣用戶上傳內容,平臺包括了Facebook、Youtube及Twitter,菲律賓則爲從事這份秘密行業最大的國家,其他國家也多半分佈了同職業的員工。

根據紀錄片中的員工說法,網路守門員們每日必須瀏覽約2萬5千張照片,就像是全民網路編輯般,選擇「對大衆有害」的內容下架,審查標準則可略分爲色情、暴力及恐怖主義,審查影響更是無遠弗屆,小至下架露點圖片,大至阻止現實世界中的戰爭。而世界用戶遠超過一個國家人口數量的社羣平臺,也儼然成爲一個言論審查的新世界,審查的目的及標準自然對每日接觸社羣平臺的現代人格外重要。

致力研究影像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李泳泉表示,《網路監護人》反映出了言論自由與利益的拉扯,也探討了網路守門員腳色在現實中的處境,「這些守門員每日所要處理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抉擇,是非常高壓的工作,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有員工不堪這樣的壓力而自殺。電影藉由員工、網路研究學者、網路高層的訪談與交談畫面,反映出網路倫理問題,也能夠帶給密切使用網路平臺的觀者們一些反思。」

《網路監護人》將於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中播出,政務委員唐鳳將參與映後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