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察|“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原標題:微觀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

“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矢志復興的民族,一步步拾級而上。

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又行進到關鍵節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再次釋放“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這一信號。

“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5年多前,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從精神的維度註解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這是當代中國在改革之路上從容堅定的底氣所在。

中國,14億多人口的泱泱大國;改革,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築的系統工程;中國的改革,縱深推進,包羅萬象,見深見廣。觀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何處去,可從一項項制度、一個個領域見微知著,更要在“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這個宏闊視野中去把握。

物質決定意識,特質的形成植根於時代的發展。從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最鮮明的精神標識,融匯于山一程、水一程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從歷史維度剖析改革開放精神,那些蘊含其中的特質、品格、風範貫穿始終。

回望1978年,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一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衝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禁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重大歷史關頭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爲新時期改革開放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科學指引。

解放思想,在一定意義上是觸及思想和利益的。唯有勇於破除陳舊的思想和僵化的思維,推進觀念更新、創新發展,才能推動深刻的革命和巨大的進步。力主包產到戶,讓全縣成爲河北省第一批包產到戶試點縣;頒佈“人才九條”,破除用人的條條框框……回憶在河北正定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說我們做到了什麼,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這一條。”

2023年秋天赴浙江考察,總書記來到具有改革標誌性意義的義烏。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多次到了那兒。針對義烏髮展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他的一句話深入人心:小孩子成長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給成長快的孩子換上一件大衣服”。今天,義烏從“買賣全國”到“買賣全球”,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如何“不斷再創新輝煌”?仍要靠解放思想、革故鼎新。“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條件。

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鼓勵“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去大膽探索”。改革,要有敢闖善試、敢爲人先的闖勁,也要有埋頭苦幹、迎難而上的韌勁。沒有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沒有紮紮實實的作爲,歷史性轉折很難發生,歷史性變革也無從談起。“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習近平總書記這席話,讓無數改革弄潮兒心潮澎湃。

新時代伊始,歷經30多年的改革、站在高速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的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還要看到,隨着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係的觸及將越來越深”。歷史行進到此時,唯有啃硬骨頭、涉險灘,唯有較真碰硬、越是艱險越向前,唯有一以貫之、一抓到底,釘釘子般一錘錘敲下去。

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誌性成果……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舉起手中2萬多字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總結評估報告:“我們7年多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成就,都在這裡了,沉甸甸的!”

改革只有進行時。這之後,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蘇軾的一句話表明新時代共產黨人“向最難之處攻堅,追求最遠大的目標”的改革決心:“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

啃硬骨頭,膽子要大,步子也要穩。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

新時代,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穿始終。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試點探索、成熟推開,系統謀劃、辯證施策,正所謂“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揚帆起航;深圳,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轉型跨越活力更顯;上海浦東,擔當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新使命;浙江,承擔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新任務,漫漫征途行而不輟……新時代,全局上謀劃,關鍵處落子,各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職責。一域接着一域的改革試點,彼此交映、連點成面,如燦爛星河光燦神州,彰顯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辯證統一。

最鮮明的精神標識中,蘊含着命運與共的天下觀。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是改革開放的實踐邏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與推進深層次改革,最終統一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習近平總書記順勢而變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捨棄開放了?面對疑問,總書記態度鮮明:“‘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

在改革開放浩蕩進程中,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兩千多年前就連接起東西方的古絲綢之路,而今正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貌,揮筆新篇章;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大全球倡議贏得廣泛共鳴,全人類共同價值收穫普遍共識……還有,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至今擴展到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積極借鑑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共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中國用行動表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而從更深層的角度端詳這個“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更能激發新徵程上的自信和底氣。

最鮮明的精神標識,關鍵詞在“精神”二字。

改革在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在塑造着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改變着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淬鍊着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涵養着中國人的自信襟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納入其中。這種由物質富裕而精神富足的蝶變,與“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邏輯是貫通的。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爲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什麼是路?總書記多次引用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改革之難,首先難在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我們這麼大一個黨、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黨中央定於一尊的權威”,“不僅會誤事,而且要亂套!”唯有自覺站在全局高度認識改革,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正確對待利益調整,積極擁護、支持、參與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纔能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構築起團結奮鬥的最大同心圓。

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冠之在前的是“中國人民”。“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心聲,之所以贏得億萬人民的深切認同,也是因爲新時代不斷推動改革答人民之問、解人民之憂,堅定踐行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我們的奮鬥目標”的鄭重承諾和緊緊依靠人民、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所匯聚的磅礴之力。

“最鮮明”的特徵是從最管用的改革實踐中淬鍊出來的。

40多年,一條改革路,中國人民走得堅定。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從面對“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到“大踏步趕上時代”平視世界……正如在2013年那場“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

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徵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託舉偉大的夢想。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改革開放精神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浸潤滋養,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豐富而璀璨,深刻而管用,如大音希聲,如大象無形。

這一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正是我們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徵程上,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