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濟陽】太厲害了!濟陽人的驕傲!他就是南極考察濟陽第一人...

南極科學考察濟陽第一人——王坤

王坤,曾用名潘京坤,1975年出生於原山東省濟陽縣姜集鄉沙陳村(今濟南市濟陽區曲堤街道沙陳村),現供職於中石化集團中原油田分公司,高級技師,負責油田地面基本建設。2023年11月1日由上海極地研究中心乘坐“雪龍”號出發,今年4月10日青島奧帆中心碼頭停靠,歷時5個多月,圓滿完成中國南極第40次科學考察任務,其所在團隊獲得集體銀牌獎。王坤,成爲濟南市濟陽區南極考察第一人。

我驕傲,我成了南極科考隊員

南極考察,是指科學工作者對南極洲的氣象、水文、地質、地貌等學科的綜合考察。1984年11月—1985年4月,考察隊員乘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派出的J121打撈救生船,自青島港出發,開始中國首次赴南極洲和南冰洋進行科學考察。自此,中國拉開了南極科考的序幕,至今已是40年。40年來,在南極地球最南端,考察隊員們先後建設起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秦嶺站,探秘的腳步遍佈南極洲的每個角落,作業航跡串聯起宇航員海、阿蒙森海、南極半島海域、普里茲灣、羅斯海。

時隔40年,2023年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這次考察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秦嶺站同時對“5海5站”探索新知。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是40年來,規模最大,人員最多的一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後勤補給任務;“天惠”號輪貨船從江蘇張家港出發,主要承擔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

考察隊由國內80餘家單位的460多人組成。主要來自於多所大中院校以及氣象、地質、動植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中鐵建工、醫院等院校和單位。出生在濟南市濟陽區的王坤有幸成爲460分之一。

王坤,曾用名潘京坤。1982年至1992年,在原濟陽縣姜集鄉讀書,1992年至1996年,在中原油田技工學校學習油田設備焊接與安裝。1996年開始,在中石化集團中原油田分公司油建公司負責油田地面基本建設工程,負責油氣長途管道、廠區場站設備、容器的安裝。1997年9月到2007年5月,響應國家第二次支援邊疆石油建設開發號召,王坤以電焊焊接技術擅長被選派到克拉瑪依油田工程處工作,一干就是10年,在建設開發百口泉、烏爾禾油氣田中立下汗馬功勞。2007年6月,王坤因電焊焊接技術精湛嫺熟,被阿爾曼國際公司選中,開始到哈薩克斯坦工作,前後工作了14個年頭。14年來,王坤不僅兢兢業業的工作,還利用業餘時間自學起俄語。隨着工作時間的延長和孜孜以求的學習,王坤的俄語水平爐火純青,在哈薩克斯坦,成爲“俄語通”。

2023年7月,王坤看到了中鐵建工集團發出的招聘奔赴南極考察隊員的啓事,隨即投遞了個人應聘簡歷。通過面試、政審、體檢等一道道篩選,王坤靠其優秀的政治素質、高超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的俄語交流能力脫穎而出。2023年10月,王坤接到了第40次南極考察隊員錄取通知。當問及王坤當時的情形時,王坤說,心情非常澎湃。很多“70”後、“80”後都很難入選,自己已經49週歲了,能在有生之年到南極看看,特別是能以國家科考隊隊員的身份去工作、去探秘探險,我非常自豪和驕傲。一接到通知時,自己很想第一時間把這一消息告訴給自己的家人、同事、同學,特別是讓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高興高興,但是,科考行動在當時還屬於國家機密,只能一個人暗自發出誓言:珍惜榮譽,抓住機會,凝心聚力,頑強拼搏,感謝祖國,感謝親人。

2023年11月1日,王坤身着統一科考服,從上海極地研究中心碼頭,踏上“雪龍”號極地科考船,開始了踏浪萬里、圓夢南極的征程。

我願意,願執長纓鬥寒域

經歷30多天的長途跋涉,2023年12月初,“雪龍”號科考船到達南極,船停靠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當時,正值南極洲的夏季,是極晝時期。南極洲極晝時期通常發生在每年的9月24日至次年的3月20日之間。在這個期間,南極洲的氣候寒冷而乾燥,溫度極低,通常在零下幾十攝氏度。12月和次年1月是對南極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分佈和生態習性研究的重要時期,也是建設考察維護站的最佳時間。

“雪龍”號停泊後,根據預先安排,王坤屬於“中山度夏隊”隊員,共10個隊員。看起來是“度夏”“度假”,而事實上,是去負責中山站工程建設任務的。這些建設任務主要涉及對南極中山站的擴建、改造和設施更新。包括科研設施的建設與更新、居住設施的改善、後勤保障設施的擴建、通信與網絡系統的建設、電氣等基礎設施的安全升級改造。

王坤和他的4個同事負責的具體任務是“臉譜”油罐的維護、翻新和遷址等。

“臉譜”油罐是中山站的第一代儲油罐體,經歷了長達35年的風雪洗禮,見證了中山站的快速發展,是南極大陸上屬於中國的標誌性建築。對“臉譜油罐”的更新維護共分三步——翻新、遷移、安裝。使命無上光榮,挑戰前所未有。在整個過程中,翻新是第一步。操作中,首先就是對臉譜油罐進行噴砂除鏽。這是一個針對特定金屬表面進行處理的工藝,主要用於去除表面的鏽蝕、舊塗層、氧化層等,以恢復或提高其表面的光潔度和粗糙度,爲後續的塗裝、防腐等工藝提供良好的基礎。這項任務,對於從事這一工作的王坤來說,本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在南極進行噴砂除鏽工作卻面臨一些特殊的困難和挑戰。首先是極端氣候條件:南極的氣候極端寒冷,溫度常常低至零下幾十攝氏度,並伴有強烈的暴風雪。這種極端氣候條件對噴砂除鏽設備的工作性能和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構成極大挑戰。低溫可能導致設備故障率增加,而暴風雪則可能阻礙操作並增加安全風險。再就是環境保護要求:南極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之一,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極高。噴砂除鏽過程中產生的噪音、粉塵和廢水等可能對南極環境造成污染。爲了切實做到防風、增溫、防噪音污染、保設備安全,切實按期順利完成這一工作,王坤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採取搭建三面防風牆面用來防風、隔除噪音;下班後,利用暖風機對硼砂除鏽原料進行增溫除溼。這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人工完成。按照作息規定,考察隊員一天的工作時間爲八小時,但是,爲了搶工期、保質量,最初的一個半月,他們幾乎天天加班兩個小時。常常是吃完晚飯,休息半小時後就投入到工作中。這爲提前完成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搬遷過程中,考察隊員們克服了12級颶風、暴雪、嚴寒等極端惡劣天氣,歷經兩個多月的時間,於2月24日,全國人民喜慶元宵佳節的時候,將臉譜油罐搬遷到了新場地,比原計劃提前5天完成。看到坐落在“生肖”油罐旁,噴塗後的“臉譜”油罐再次安置在南極大陸上,繼續履行爲中山站儲油供應的使命,王坤和他的同事們心情非常高興。慶祝儀式上,帶隊領導在向王坤他們表示祝賀的同時,對他們的凝心聚力、頑強拼搏的工作精神和克服極端困難兢兢業業加班加點保質量保工期的表現給予了表彰。

這一工程的完成,不僅是對“臉譜”油罐這一歷史遺產的維護和保護,也體現了王坤他們作爲南極考察隊在面對極端自然環境時的堅韌和毅力。談到這一話題,王坤說:雖然不容易,但是,我們提前完成了,我們沒有辜負祖國的期望。將來祖國需要,我還會再來,還會義無反顧的報名參加。

離中山站最近的科考站是俄羅斯的進步站。這個站點距離南極中山站約兩公里的地方,雙方站點均懸掛對方國旗以示友好和尊重。考察隊是國際交流的平臺,作爲中山站的考察隊員,考察期間,王坤他們與俄羅斯進步站的考察隊員們開展了多次全方位交流。王坤憑藉其流利的俄語,贏得了進步站隊員們對噴砂除鏽、搬遷安裝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深了雙方的感情和友誼。

往返中國和南極,航行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在這破冰前行的70多天裡,考察隊的全體隊員並沒有閒下來,他們按照要求,參加了“南極大學”的培訓學習。培訓活動內容包括極地生存技能、科研技能、船舶安全、團隊合作以及極地環保教育、南極歷史文化介紹等內容,旨在提升科考隊員的專業技能、極地生存能力、科研水平以及環保意識和文化素養。授課老師都是來自科考隊各大院校的教授和相關單位的專家!培訓期間,王坤作爲年齡較大的考察隊員,對教授們的講解認真記錄,仔細思考。學習過程中,王坤從瞭解極地知識過程中感受到了祖國不斷髮展強大、走向繁榮的鏗鏘步伐!教授們講解的“冰雪融化,入海不復返”課題,引起了他的共鳴。全球氣溫變暖逾趨嚴重,資源日漸枯竭,包括冰雪、油氣等,需要喚起每個地球人的重視。一路前行,一路思考,在拿到“南極大學”“畢業證書”的那刻,王坤心中有個計劃,回到祖國後,要盡一個科考隊員的義務,積極爲保護南極、保護資源、保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鼓與呼。

航次有終,求索無極。王坤以一個工程技術人員的身份參加了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他用自己平凡而頑強拼搏的工作,致敬極地考察40週年,這定將激勵更多極地赤子,激勵家鄉的莘莘學子揚帆起航,爲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做出新的貢獻。

你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分享

▌圖文整理:小編萱萱

▌爆料|求助|廣告|合作|投稿|微信:weijiyan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