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建設人才強國貢獻力量(大家手筆)

範先羣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今天,我國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高校作爲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爲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充分發揮人才對我國發展的支撐作用貢獻自己的力量。

打造人才“孵化器”,優化人才成長生態。“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科技人才要在科技創新第一線成長起來,成長週期較長。如果懶於鬆土、疏於施肥、急於收穫,就會違揹人才成長客觀規律,難免出現拔苗助長的現象,這對人才成長十分不利。高校要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生態,更好打造人才“孵化器”。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紮根祖國大地,對標世界一流,加強人才工作頂層設計,堅持引育並舉,構建定位清晰、層次合理、銜接有序的人才引育體系,分層分類構築人才梯隊,吸引更多人才來成就夢想。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優化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創新環境。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等各級重大平臺,爲人才“搭臺子”“架梯子”“引路子”,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和潛力,讓人才在寬鬆開放的沃土中脫穎而出。

建立“多元化”標準,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一個突出問題是人才評價體系不合理,‘四唯’現象仍然嚴重,人才‘帽子’滿天飛,滋長急功近利、浮躁浮誇等不良風氣。”如果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等,就難以激發各類人才積極性。高校要堅持“多元化”與“精準化”兼顧,針對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制定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完善符合人才特點的分類評價體系。比如,可健全教師隊伍、科研隊伍等不同職稱晉升體系,精準推進教學科研並重型和教學爲主型、基礎研究型和應用研究型、教學實驗型和科研實驗型分類評價體系。此外,要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並舉,改變學術成果“一刀切”的評價標準,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比如,基礎前沿研究評價要突出原創導向,社會公益性研究評價要突出需求導向,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評價要突出市場導向,等等。

堅持“一盤棋”推進,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對科技創新、科技人才培養來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通過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能夠打通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協同科研攻關的堵點,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從而爲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高校可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搭建大平臺、組建大團隊、開展大科研、產出大成果,提升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國家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組織產學研用協同攻關,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培養使用一批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面向國家戰略佈局和前沿方向,加速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羣建設,形成以頂尖人才爲戰略支點的雁陣格局,加快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