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 MacBook 安上 5G 芯片?你的 iPhone 終於不用開熱點了

最近,蘋果在基帶芯片上的動作真不小。

明年春季,iPhone SE 或將搭載蘋果首款自研 5G 芯片。若進展順利,2026 年第二代支持毫米波的基帶芯片將應用於 iPhone 18 和高端 iPad,而代號「Prometheus」的第三代芯片也隨之而出。

iPhone 能否憑藉自研基帶改善一直以來飽受詬病的信號短板,我們先按下不表,現在有個更有意思的事情。

前不久,愛範兒發佈了一篇討論 MagSafe 的文章,在你來我往的評論區中,有條評論拋出了一個看似「跑題」的問題:

給 MacBook 安裝 5G 芯片,不知道爲什麼,聽起來總歸有點怪,但事情的發展往往比想象更意外。

一語成讖,彭博社最新的報告揭示,蘋果的確打算爲 MacBook 系列配備 5G 基帶芯片。

讓 MacBook 像 iPhone 一樣,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似乎正在成爲蘋果的下一個計劃。

一條早有探索的路

既然蘋果說要做,那我們就來看看,做這件事,到底有什麼好處?

作爲一名編輯,我最頭疼的莫過於出差時處理工作。一旦需要緊急完成任務,而周圍卻沒有穩定網絡,我只能讓 iPhone 承擔「外掛網線」的角色,犧牲它那本就捉襟見肘的續航,以確保 MacBook 在沒有 Wi-Fi 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正常聯網。

顯而易見,開頭的評論已經給出了第一個答案,對於經常出差或從事戶外工作的用戶而言,MacBook 內置信號基帶無疑是一件充滿安全感的事情。

沒有出差或是戶外需求的用戶,5G 芯片的加入也有其用處。

在現在的流媒體 app 或是遊戲 app 中,有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

類似的機制完全可以用在 MacBook 上,用以提升網絡的穩定性。

在 Wi-Fi 和 5G 網絡的雙方加持下,通宵下載什麼大文件都不怕網絡抽風,一覺醒來任務穩穩當當地跑完,零意外,再也不怕出現第二天起牀看見「網絡連接已中斷」的提示。

最後,也別忘了蘋果的最愛——隱私。

公共 Wi-Fi 一直是一個難題,對於我們這種普通用戶而言,互聯網的防禦和威脅是一件潛在但完全有可能的事,如果 MacBook 安裝了 5G 基帶,能夠自行解決網絡連接問題,就不必依賴來路不明的熱點,從源頭降低信息外泄的風險。

對於那些需要嚴密保護工作信息卻又不想每天提心吊膽的用戶而言,這無疑多了一層安心的防護。

說了這麼多好處,那麼問題來了:內置基帶這麼好,別的廠家不做嗎?

正如那句老話,太陽底下無新事,給筆記本電腦安裝 5G 基帶,並不算是一件多麼稀奇的事情,回頭看向歷史,有不少老牌電腦廠商早就做過。

2005 年,索尼推出 VAIO VGN-T350 系列筆記本電腦。

▲ 索尼 VAIO VGN-T350/L

該系列電腦通過內置的 Cingular EDGE 蜂窩數據模塊,允許用戶無需外接數據卡或使用手機基帶,即可在有移動蜂窩網絡信號的地方直接上網。

在此之前,筆記本電腦通常只能通過外置 PCMCIA 數據卡或藉助手機藍牙/數據線連接來實現移動數據訪問。

索尼 VAIO VGN-T350 首次將此類蜂窩網絡模塊直接內置於筆記本內部,從而被廣泛視爲「首款商業化上市、真正實現了內置蜂窩數據上網的筆記本機型」。

▲ VGN-T300 系列配備了無線局域網與無線廣域網(蜂窩網絡)指示燈

隨後不久,IBM、聯想、戴爾與惠普等高端筆記本也紛紛推出帶有內置 3G/EDGE/CDMA2000 等模塊的筆記本,都將直接連接互聯網作爲賣點之一。

別的不說,就連蘋果也動過心。

2011 年,一臺 MacBook 原型機出現在 eBay 網站上,在一番激烈的競逐後,這臺 MacBook 的價格已經升高至 7 萬美元。

之所以引來如此多人的關注,是因爲這臺原型機實在是太過特殊——屏幕的側邊,延伸出來了一條天線。

▲ 帶有天線的 MacBook 原型機

隨着 7 萬美元大關的突破,這臺原型機突然從 eBay 上撤下,並沒有成交,不過賣家 evilroot 在 MacRumors 發佈了更多的信息,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這臺 MacBook 天線版原型機大約生產於 2007 年,具有紅色電路板(而正式版本是藍色),除了外觀上顯眼的天線外,還有內存蓋下方擺放的 SIM 卡卡槽,據推測,這臺 MacBook 原型機將支持 3G 網絡,在 MacRumors 上,evilroot 對這根天線做了更多描述:

更有趣的是,天線實際上是用磁鐵固定在設備上的——有點像 MagSafe 功能中使用的磁鐵,早在 2008 年蘋果就爲此申請了專利。

▲ 左、中:MacBook 原型機的天線|右:2008 年,蘋果申請的天線專利

當然,時代與技術的限制之下,這臺 MacBook 只停留在了原型機的程度,沒有正式推出。

時至今日,聯想 ThinkPad 系列中,還有部分機型提供內置的蜂窩模塊,通過 4G 基帶隨時隨地連接互聯網,戴爾的 Latitude 系列也有些型號搭載高通 Snapdragon X55 基帶,爲用戶提供無 Wi-Fi 環境下的上網服務,惠普 EliteBook 系列、微軟 Surface Pro 系列,都各自有類似的選擇。

Mac 加基帶,正是好時候

可以說,但凡是主打辦公的高端筆記本,曾經都多多少少做過這樣的嘗試,不過始終沒有大面積鋪開。

原因也很簡單:續航是個大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對於蘋果而言,算不上困擾——自從 M 芯片推出以來,憑藉高能效的 ARM 架構與系統級集成的 SoC,MacBook 的續航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升。

與我目前用的 i9 16 寸 MacBook Pro 相比,現在 14 寸的 MacBook Pro 都可以輕鬆將續航翻倍。

在強大的續航支持下,原本束手束腳的使用體驗變得隨意起來,一顆高度集成於 SoC 中的基帶,不再是壓力和負擔。

再加上隨着時代的進步,消費者對電腦的需求開始趨於多樣化,每個人拿到 MacBook 的使用場景都不一樣——這位可能是放在家中作爲代碼編輯器,承擔主要的工作任務,而另一個人則可能拎着 MacBook 與相機一起在廣袤的無人區拍攝銀河和星空。

此時,在續航已經大大增強的基礎上,讓 MacBook 適應更多的使用環境,不是一件錯事。

5G 基帶出現在 Mac 上,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原因——環境。

雖然蘋果沒有公佈 MacBook 系列的具體銷量,但取決於 MacBook 在整個 Mac 產品線中佔據絕對的生態優勢位置,我們可以從總體的營收數據來窺斑見豹,推測 MacBook 系列在哪個市場賣得最好。

根據 MacroMicro 的數據來看,2024 Q3 數據中,大中華區在蘋果營收佔比排名第三,爲 15.84%,而前兩名分別是北美的 43.89% 與歐洲的 26.26%。

▲ 數據與圖片來自 @MacroMicro

如果粗略地將營收佔比看作用戶佔比,那麼 MacBook 的用戶更多集中在北美與歐洲。

而這兩個地方,自有國情。

在歐美,商業通訊運營商的大部分套餐有一個巧妙的限制——流量給得很大方,甚至有可能無限制使用,但如果是作爲熱點使用,則有嚴格分級的流量上限。

比如 Verizon、T-Mobile、AT&T 的普通套餐,普遍有着熱點 10-15GB 的限制,哪怕花大價錢訂閱最高套餐,也會在 50G 左右被限速,比如 T-Mobile 的基礎套餐,需要選擇 75 美元的第三檔,才能使用 15GB 的熱點流量,想要更多的熱點流量,需提高到 90 美元的檔位,才能使用 50GB 的熱點流量。

▲ 運營商 Verizon 的 55 美元套餐,限制爲 60GB 的熱點流量

在流媒體興起的時代,但凡有跟視頻沾點邊兒的工作需求,這點流量真的不夠用。

按照慣例,在文章的結尾,我還是要潑一桶冷水。

畢竟東西唱得再好聽,也要落實到消費者手上,纔是真的好。

按照蘋果的習慣,就算 5G 基帶成功推出,我們依然面臨一個問題——有非常大的可能,這套方案會使用 eSIM。

eSIM 這個東西,我們就不再浪費筆墨了,iPad Pro 的蜂窩版近在眼前,完全可以作爲參考。

不過,無論怎麼說,從技術、需求與環境的綜合視角來看,蘋果想爲 MacBook 加上基帶這件事,雖然乍一看令人意外,但細細思量,的的確確是在情理之中,堪稱蘋果的歐·亨利時刻。

2020 年,愛範兒曾經發布過一篇《蘋果造芯,拯救 iPhone 信號 | 硬哲學》,詳細剖析了蘋果自研基帶芯片的佈局和野心。

2019 年,在蘋果與高通和解的當天,英特爾宣佈退出 5G 基帶芯片市場。

彼時,MagSafe 離開大衆視線已經四年有餘,神秘的 M1 芯片還沒揭開面紗,iPhone 剛剛開啓全面屏時代不久。

同年 7 月,英特爾將相關團隊與資產打包,以 10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蘋果,至此,蘋果走上自研基帶芯片的道路。

轉眼五年過去,MagSafe 早已迴歸,M 系列芯片已經迭代到 M4,iPhone 只多了一顆相機控制鍵。

此時,我們終於聽到了蘋果基帶芯片的腳步,正以一種緩慢而堅定的方式向我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