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那一年,建築狂魔暴走威尼斯之旅,走進大水城

去歐洲留學之前,威尼斯可以說是我夢中的城市。第一次知道威尼斯是在很小的時候,我爸的朋友從歐洲帶回來一支圓珠筆,筆桿部分是透明的,透明筆桿裡面是一副很小的畫,畫的正是威尼斯這座海上城市,一條貢多拉的小船隨着筆的晃動可以來回的移動。這支小小的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城市啊。記得上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是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這時我真正開始對這座城市產生好奇和強烈的探索欲,這個歷史上富裕繁華、美輪美奐的城市現在到底什麼樣?那些絕美的旅遊風光照到底是不是原圖?

貢多拉小船

因緣際會,命運巧合,我大學學了建築史和城市建設史,威尼斯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教科書上,我終於跟這傢伙混熟了。聞名世界的聖馬可(San Marco) 廣場平面圖不知在我的筆下畫過多少次。還有兩年一次,已經有百年曆史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更是所有建築學人的朝聖之地。

遊覽過威尼斯後對這座城市久久難以忘懷,所以隨手塗鴉,希望把它用畫筆留在我的本子上

直到我在歐洲留學,開始頻繁造訪威尼斯。下面這本Elements of Venice (《威尼斯元素》)恰巧是我第一次去威尼斯趕上建築雙年展的時候入手的,由庫哈斯作序,從建築的一些基本元素入手,介紹了威尼斯建築與城市的多種特徵,可以說是我在威尼斯的一本遊覽指南以及回顧這段經歷時最好的紀念。有興趣的自查↓

9.5

對於我而言,既然要了解這座城市,就從瞭解這個城市的空間形態入手。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空間形態,這種空間形態是城市功能,結構,社會關係在平面上的投影,也是一個城市的獨有特徵,比如北京市典型的棋盤式路網結構是其皇城古都被嚴格規劃的結果,再比如羅馬放射式道路以及嚴格的對景是巴洛克城市的典型特徵......威尼斯作爲舉世聞名的水上都市,特點更是再鮮明不過了。

威尼斯主島地圖

威尼斯的整座城市是由衆多的島嶼組成,地圖所展示的主島纔是我們時常提及的水城威尼斯。火車站和公交車站就修建在島的西北角,只要一下車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已被藍綠色的大海環繞,那種感覺真是驚喜、新奇、妙不可言。而城市的骨架就是一條顛倒的S型的大運河,大運河將城市分隔成相對均等的兩部分,是威尼斯的主水道,或者可以說是這座城市的交通幹道。除此之外,城市內部水道縱橫交錯,與大海聯通,船成了除步行外人們出行的唯一交通方式。由於建設條件有限,寸土寸金的威尼斯建築密度很大,城市街道狹窄,建築形式隨地形自由多變,形成了獨特的城市肌理。正是這種種的特徵,促使威尼斯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步行城市,這種步行尺度大大增強了城市的活力,人們在戶外停留的時間變長了,城市的安全性增加了,加之其周邊島嶼精湛的玻璃製作工藝,商業和旅遊業在此越發的繁榮起來。

威尼斯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橋的位置圖

踏上這座島的第一印像肯定是水,於此同時映入眼簾的便是橋。威尼斯除了“水之都”外還有個名字叫“橋之城”,不難理解,有水自然要有橋。看看這張地圖就能清晰的看到,橋樑遍佈城市的各大角落,把水路兩邊的陸地聯繫起來。千變萬化的橋樑是城市的一大特色,滿足了功能性作用的同時也豐富了城市景觀。幾座大橋坐落於大運河之上,其中的兩座已然成爲了威尼斯的象徵——里亞託橋(Rialto) 和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乘坐水上巴士沿大運河行駛,遠遠就可以望見里亞託橋優雅的橫臥在水面上

逐步靠近里亞託橋,水面上水上巴士繁忙地來往穿梭的景象

近距離欣賞里亞託橋,橋的細節盡收眼底,造型優雅,雕刻精美

登上里亞託橋後遠眺大運河的壯景

在威尼斯衆多的橋中,里亞託橋可以說是最爲有名的一座,現已成爲威尼斯的象徵,莎翁的《威尼斯商人》恰是以此爲背景。該橋始建於1180年,又名商業橋,原是一座木橋,後改建爲石橋。橋身整體爲白色大理石,橋身上雕刻精美,中央處爲一個亭閣,兩側則爲商鋪,人們既可登上里亞託橋遠眺大運河的美景,亦可悠然自得的漫步於琳琅滿目的商品之間......我是很喜歡這座橋的,不僅僅喜歡它優美的造型,更喜歡它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不一樣的氛圍。橋也不只是交通性的空間,更可以和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里亞託橋是這樣,佛羅倫薩的老橋也是如此。

嘆息橋

除了里亞託橋外,嘆息橋成了威尼斯的又一標誌。嘆息橋是總督府東側的一座巴洛克風格石拱橋,造型十分奇特,像一座房子,呈完全封閉狀,只在兩側分別開有兩個小窗子。

嘆息橋上遠眺大海與城市

重犯監獄內景

嘆息橋將總督府(包括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法院)和水道另一端的重犯監獄連在了一起。重犯監獄是一個封閉的石牢,粗粗的鐵欄杆禁錮着一個不見天日的地獄,據說進了這座監獄,幾乎沒有人可以活着出來。監獄與奢華的總督府形成的強烈對比,就像在訴說地獄與天堂的故事。嘆息橋就是地獄天堂間唯一的通道,古時的死囚在法院接受審判之後會被押往監獄,嘆息橋是其必經之路,在這個封閉的空間內,死囚們通過小小的窗戶最後再看一眼威尼斯,看一眼大海,看一眼這自由的世界,感慨即將失去的自由,即將結束的生命,進而發出一聲聲嘆息,最終墮入屬於他們的地獄。嘆息橋也因此而得名,橫亙在海水之上,莊嚴的審視着生與死,罪與罰......

街巷

剛剛提及了大運河上的幾座橋,這幾座橋算是所有來威尼斯的人都會注意到的。當然,作爲一座“橋之城”,還有許多不易被人銘記的橋樑。而縱橫交錯的水道使各種各樣的小橋都隱藏在街巷之中,所以我們無法單獨談論橋,或者單獨談論街巷,他們必然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纔會形成如此獨一無二的威尼斯。

小木橋,爬滿藤蔓的老房子,安靜的威尼斯小巷

沒有水的威尼斯街道,典型的意大利風情

雖然是水城,也還是有許多這樣沒有水的街道。之前已經提到過,威尼斯建設用地有限,建築密度大,所以導致街道很窄。不過,這種形式的街道也是中世紀城市的特徵,即使在建設用地充足的地方,城市街道尺度也依然是這樣。而底層商鋪,上面幾層公寓的方式更是意大利式中世紀小城的典型特點。

狹窄的步行街道,濃郁的商業氛圍

這是與里亞託橋連接的街道,遠處的臺階就是里亞託橋。由於地處城市中心地帶,這裡的商業氛圍很濃,建築的一層基本都是商鋪,設計處處體現了人性化的尺度。雖然與周圍的建築相比,街道顯得狹窄,樓的高度有壓迫感。然而,由於一層對於人性化尺度的考量以及商鋪的引入,使得人們行走在街道中時並不會擡頭注意到建築的高度,反倒是被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所吸引。

威尼斯城市中的建築,形式更是多種多樣,不像在巴塞羅那,紐約,北京等這種被嚴格規劃的城市中,有着規整的形態。這張照片中就有一個例子,遠處的那座白樓進深很小,被兩條道路圍合出這樣一個不規整的形狀,功能上卻和其他的建築是一樣的。

水城街道

沒有陸地,建築好像從水中生長出來一樣

橋樑隨處可見,人們乘坐者貢多拉遊走於威尼斯的各個角落

然而,沒有水的街道並不是威尼斯的主體,走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應該是上面幾幅所展示的水道街巷。有的街巷,建築會後退兩米左右,建築前形成步行空間,橋連着兩邊的步行空間,中間是水。不過,這種形式的街巷還是少數,更多的街巷是沒有建築前的步行空間的,建築好像是從水中直接生長出來一樣。如果你駕船出行,停靠在建築邊緣,下了船便可一個箭步跨入建築內部了......

色彩

現在的城市越來越缺乏對於色彩的規劃,衆多城市早已淹沒在鋼筋混凝土帶來的灰色中......然而威尼斯這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城市在色彩的把控上卻體現出了古人無與倫比的智慧。舉個簡單的例子,聖馬可廣場對面的小島可以說是威尼斯非常重要的城市對景,整座小島都以暖色調爲主,橙色,粉色,黃色的刷漆,磚本身的橘紅色,以及白色的大理石都與藍綠色的大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又給人舒適溫馨的感覺。另外,教堂的尖頂的顏色與大海的顏色幾乎一致,又和海水有一個對話,形成了完美的呼應,在藍天的映襯下簡直美爆。

聖馬可廣場對面,聖喬治馬焦雷教堂所在的小島,整體顏色與大海相得益彰

彩色島是主島東北部的一個小島,這裡以彩色的房子聞名於世。所有的顏色也都加入了一些暖色調的成分,在藍天,大海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主體十分突出。

Burano彩色島(威尼斯主島東北部)

Burano彩色島(威尼斯主島東北部)

Burano彩色島(威尼斯主島東北部)

威尼斯主島

威尼斯主島

威尼斯主島

建築,藍天以及外擺桌椅設施的顏色都搭配的相得益彰

其實這種色彩上的規劃可以反映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黃色、粉色、橙色的建築以及墨綠色的百葉窗可以說不僅是威尼斯建築的特點,更是典型的意大利建築顏色的縮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人對於色彩的把控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隨便偶遇的一個餐廳,老闆都刻意使桌布的顏色與建築的顏色相協調,用補色藍色與黃色搭配,竟也成爲城市中的一景。

建築

威尼斯的建築風格多樣,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充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整座水城彷彿就是一個建築博物館......

威尼斯建築風格解析

典型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底層拱券柱廊,雙軸對稱的內院封閉

“會客廳”

提到了威尼斯,就不可不說聖馬可廣場,這個被拿破崙譽爲“歐洲最美會客廳”的地方。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又被稱作威尼斯中心廣場,自古至今一直都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從海上遠眺聖馬可廣場,一眼便可找到其位置。高聳的鐘樓和雋秀的總督府已然成爲威尼斯的地標。城市的天際線也散發着威尼斯獨有的美感與韻味。由於在海上建城,並沒有山地丘陵以及地勢的起伏,整個城市高度幾乎一致。而高聳的鐘塔和拜占庭式、羅馬式的教堂穹頂高低錯落的出現在建築羣屋頂水平線的上方,在大海的襯托下和諧卻不失變化。

聖馬可廣場附近的城市天際線

海上遠眺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被譽爲“歐洲的會客廳”

聖馬可廣場起初只是聖馬可大教堂前的一個小廣場,初建於公元九世紀,直到1177年,爲了宗教亞歷山大三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烈特一世的會面纔將聖馬可廣場逐步擴建成今天的規模。整個廣場由三個大小不等的梯形構成,廣場東側的主體建築是聖馬可大教堂。教堂並不是單獨矗立在廣場上,而是與總督府相互連接到一起,這是典型的中世紀重要建築的設計方法,中世紀的教堂一般都不會獨立存在,而是與周邊建築融爲一體。廣場上的鋪地圖案又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樣式。主廣場周邊圍合的建築立面高度統一,既和諧又突出了教堂這個主體。高聳的鐘樓則成爲了聖馬可廣場的標誌,也是一覽威尼斯全景的絕佳地點。而入口廣場的兩個石柱就像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歡迎着從海上來到威尼斯的人們......

聖馬可廣場平面變化過程

聖馬可廣場平面圖

聖馬可廣場,兩根柱子像是廣場的大門,又是一個完美的框景

聖馬可主廣場

聖馬可教堂

一間房子的會客廳自然會有這間房子最爲精巧奢華的陳設,而聖馬可大教堂就是這個“歐洲客廳”的最美鋪陳。教堂本身不僅是一座非常優秀的建築,更是一座收藏者豐富藝術品的寶庫。

解構聖馬可大教堂

這座教堂的特點是綜合,你無法單純的將其定位爲那一種形式,而是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成爲一個不朽的藝術作品。教堂的結構是希臘十字式的(正十字平面形式),又擁有着拜占庭式建築的穹頂以及正面的華麗裝飾。十五世紀時哥特式的尖拱門等裝飾又被附加在建築上,十七世紀融入了文藝復興的裝飾......

聖馬可大教堂內部

如果只是在外面觀賞教堂就讓你讚歎不已的話,相信進入到教堂內部就會更讓你震驚了!教堂內從地板、牆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細緻的鑲嵌畫作,其主題涵蓋了十二使徒的佈道,基督受難,基督與先知及聖人的畫像等等,並且這些畫作都被覆蓋上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使整個教堂都籠罩在神聖的金色光芒中,故又有人稱其爲“金色大教堂”。

聖馬可廣場背面的匆匆一瞥

總督府(Palazzo Ducale)與鐘樓

廣場上的鐘樓是威尼斯最好的觀景點,登上鐘樓既可遠眺大海又可以欣賞威尼斯城市全景。

總督府又稱爲“公爵府”,始建於9世紀,屬於歐洲中世紀哥特建築。由於當時威尼斯與地中海東部的伊斯蘭國家密切的文化貿易往來,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總督府立面的席紋圖案明顯受到了伊斯蘭建築的影響。

鐘樓上俯瞰廣場與威尼斯城市全景

總督府內奢華的天花板

總督府內部的裝飾奢華,可以說是金碧輝煌。頂層的“大國會廳”更是全意大利跨度最大的大廳,東西進深有54m,當你推開大大的落地窗,半透的窗簾被風吹起,在酷暑的意大利爲你帶來一絲清涼。透過落地窗,往來的船隻,藍綠色寶石般的大海,遠處的島嶼與教堂,儼然一副絕美的油畫......

總督府 “大國會廳” ,全意大利跨度最大的大廳,54x25x15m

總督府內院

總督府柱廊

商業、藝術

威尼斯作爲如此浪漫的城市吸引着世界各地無數的遊客,所以這裡也理所當然是商業繁茂之地,更是藝術之都。隨處可見的街頭藝人,遍佈各個角落的商鋪都是當今威尼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威尼斯的街頭畫家,用畫筆記錄了威尼斯美好的瞬間

威尼斯的面具十分有特點,狂歡節時人們會帶着面具出門歡慶

威尼斯玻璃製作工藝蜚聲世界,琳琅滿目的玻璃製品都出自旁邊的一個叫Murano (玻璃島)的小島

海水,魚,玻璃製品,這真是威尼斯最棒的紀念品

吃貨們的天堂,各式各樣的意大利麪

威尼斯的美,它的豐富多彩,它的趣味盎然,即便有千言萬語也無法描述完全,這也是爲什麼它會吸引着我一再拜訪。我所能展示的卻只是這城市的一角,但我希望能更多的展示給讀這篇文章的你們,所以在旅行筆記的最後我就多附上一些威尼斯的點點滴滴供大家欣賞,也把我自己再帶回到那個魂牽夢縈的城市......

教堂、貢多拉

夕陽下的大運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