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巾風波未平,麻辣燙也塌房了!網友:難道今年我就非死不可嗎
“難道今年我就非死不可嗎?”
最近,因爲衛生巾事件的曝光,胖東來幾乎被女性羣體“圍攻”了!人們瘋狂地購買衛生巾,場面異常誇張。
在胖東來搶衛生巾
誰知道這些搶到貨的人剛鬆了一口氣,轉眼間又出事了:麻辣燙也出問題了。
用的不安全,吃的也不安全,這個世界到底還有什麼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衛生巾行業的“數字遊戲”
最近,衛生巾行業上演了一場“數字遊戲”,起初人們以爲只是個小錯誤,沒想到越深入瞭解越讓人震驚!
衛生巾“塌房”
一片衛生巾的長度,從包裝上標註的245毫米縮水到實際測量的235毫米,這10毫米的差距看似微不足道。
但如果看整個市場,銷量以百萬甚至億計,這3毫米的省略,就成了實實在在的成本節約和利潤增加,對消費者而言,一次購買可能察覺不到,但這種不經意中流失的“標準”,成了某些廠商精打細算的資本。
衛生巾
更甚者,某些品牌的“數字遊戲”不僅在長度上顯現,一些包裝上標註的吸收量指標,經不起實測的考驗,實際吸收能力與承諾相去甚遠;還有一些則對厚度、材質等技術參數模棱兩可。
這一切似乎都在讓消費者糊里糊塗中爲看不見、摸不着的“數字”買單,而在這一串被精心設計的數字背後,廠商的算盤卻打得響亮:看似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卻足以在成本控制與利潤最大化之間找到絕妙平衡。
衛生巾“塌房”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些衛生巾中竟然被檢測出含有熒光劑,這種廣泛用於增白紙張的化學物質,在衛生巾這樣的貼身用品中出現,怎麼可能對人體不產生傷害?
雖然一些企業急忙以“符合國家標準”爲辯護,但當消費者意識到自己可能將這種潛在風險置於身體最敏感的部位,頓覺膽顫驚心!
參考信源:魯中晨報2024年11月21日——問題頻發集體塌房!搜索量上漲3920%
正當衛生巾事件發酵得越來越嚴重時,另一個“大雷”正在來的路上......
麻辣燙的“科技與狠活”
麻辣燙,這種將街頭美食的隨性與鍋物料理的豐富完美結合的食品,一度因其濃香四溢的湯底和琳琅滿目的配菜成爲無數人味覺記憶中的高光時刻。
麻辣燙
然而,最近被揭開的“科技與狠活”的黑幕,卻讓這種美食瞬間蒙上了一層化學和工業的陰影。
所謂麻辣燙的“高湯”,在部分商家的後廚不過是濃湯寶加水的產物。
勾兌麻辣燙的“科技與狠活”
這種操作簡單到讓人難以置信,卻足以在味覺上“騙過”消費者,濃湯寶通過化學調味劑模擬出複雜的味道,將原本需要耗時耗力熬製的湯底變成了一種工業化的速成品。
知情人爆料
當消費者陶醉於濃郁的香氣中,可能根本不會想到,這一鍋所謂的“秘製高湯”不過是調料和水攪拌的結果,更誇張的是,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麻辣鮮香”往往依賴辣椒精、增香劑等化學品的加持。
這些調料雖然讓麻辣燙變的非常美味,卻在健康上埋下了隱患。
有人吃完麻辣燙後,口乾得像是剛穿越過沙漠;還有人反映尿液散發着奇怪的氣味——這些身體的微妙變化,似乎在提醒人們,這頓美味背後藏着什麼。
網友評論
湯底的科技手段已經讓人咂舌,餐具的衛生狀況則更是觸目驚心。
市面上不少麻辣燙品牌以整潔的環境、高溫消毒的餐具吸引顧客,但看似光鮮的表象之下,往往暗藏污垢。
市場監管部門的一次抽檢中,一家知名麻辣燙品牌被檢測出餐具含有大腸菌羣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殘留。
麻辣燙餐具不乾淨!
大腸菌羣,往往與糞便污染直接掛鉤,而洗滌劑殘留則提示清洗環節敷衍了事,消費者看着鋥亮的碗筷,以爲是經過嚴格消毒的安心選擇,卻不知實際上正在享受一場“舌尖上的冒險”。
參考信源:深圳新聞網2024年11月16日——廣東一家“楊國福”被曝麻辣燙碗“不乾淨”
參考信源
有的商家甚至將衛生問題視爲一種“可控成本”,只要沒有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一切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但這背後卻有着巨大的隱患,消費者在用完餐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口渴,甚至尿酸高等症狀。
網友評論
日常用品和食品都不安全的背後,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這世界還是什麼是乾淨的?
今年的食品安全問題彷彿一塊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從衛生巾的熒光劑到豆芽菜的化學催生,再到麻辣燙的“高科技湯底”,危機如同蔓延的火焰,逐漸燒向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麻辣燙製作材料,全是化學物
消費者每天面對餐桌上的“選擇”,卻開始像盲盒般未知,既期待,又害怕。
在這一波波“塌房”事件背後,監管的失位顯然無法忽視,近年來,國家對食品和日用品的監管標準愈發嚴苛,但爲何“塌房”的聲音卻頻頻響起?
或許,這不是法規的問題,而是落實的缺失。
網友評論
以衛生巾爲例,很多企業都聲稱自己的產品嚴格遵循國家標準,所有偏差都在合理範圍內。但問題在於,這種“合理範圍”卻似乎總是在朝着有利於商家的方向波動。
對於麻辣燙這樣的食品行業,問題更爲複雜,一方面,小作坊的普遍存在使得監管難度增加;另一方面,即便是知名品牌,在利益驅動下也可能不惜鋌而走險。
小作坊經營的麻辣燙
從餐具檢測到原料來源,監管部門能發現的問題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消費者或許只能自問,究竟還有多少看不見的黑幕隱藏在外賣盒的香氣之下?
面對信任危機,企業不得不開始直面自身問題,衛生巾行業,因虛標長度和熒光劑問題備受關注,消費者的怒火直指企業的道德底線。
衛生巾“塌房”
對此,一些品牌如ABC迅速表態,承諾推出“零負差”產品,明確所有尺寸標註與實際一致,更提出2025年實現全線產品“正差”,即超出國家標準要求。
同樣的壓力在食品行業也在發酵,麻辣燙行業在勾兌湯底、餐具衛生等問題曝光後,不少品牌被迫展開自查整頓。
麻辣燙
一些頭部連鎖企業提出加強原材料溯源管理,優化製作流程,甚至宣稱“全透明廚房”計劃,允許消費者隨時查看製作過程。
這樣的整改或許能贏回部分信任,不過等嚴查的風頭過後,很多商家就又開始步入“髒亂差”的老路,實在很難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