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走心才能打動人心
近日,被譽爲文創“天花板”的國博鳳冠冰箱貼銷量突破100萬件,創下國博近20年來單品及系列文創的銷售紀錄。
如今,博物館文創產品已走進不少消費者的購物清單,成爲消費市場一道別樣的風景。但爆款還是少數,文創產品同質化問題依然突出。破解同質化困局,文創產品開發者需從源頭做起,解碼文化內涵、注重傳承創新、精準對接市場……只有創新走心、轉化用心,才能打動人心。
深挖地方文化。文創開發不是對文物圖案的簡單複製粘貼,而應深入挖掘文物承載的特定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唐妞”,設計靈感源自唐代仕女俑,生動還原了唐代的審美與文化;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把文物發掘的神秘體驗融入產品,讓大衆沉浸式感受歷史魅力。這些爆款文創產品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紮根地方文化,提取標誌性符號,賦予產品鮮明的地域特色。
重視傳承創新。“王的手創”文創品牌在貴州、雲南、山西等地建起28個手工村落,與1400餘名鄉村手藝人長期合作,製作非遺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一件件精美的產品實現了持久的經濟回報和難能可貴的情感共鳴,維護了口碑,也保證了銷量。反觀一些博物館文創產品,跟風模仿、粗製濫造,不僅損害了博物館的品牌形象,也阻滯了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精準把握需求。開發者應緊跟時代潮流和社會熱點,依據細分人羣的消費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創產品研發,讓產品始終充滿新鮮感、貼近性。
隨着遊覽博物館的熱度持續升溫,遊客打卡有着“最後一個展廳”之稱的文創銷售空間成爲必然。文創產品應在開發中實現傳承與創新的良好結合,真正發揮出傳遞美學價值,講好文化故事的功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