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費成爲驅動春節經濟的硬核力量
(原標題:文化消費成爲驅動春節經濟的硬核力量)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爲,文化消費已成爲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不妨乘勢而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手段廣泛傳播文化,提供更多中高端、舒適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文化消費更加紅火。
文化消費成爲今年春節消費的一大亮點。兼具文化內涵與互動體驗的非遺項目備受青睞,瓷胎竹編、西安皮影、湘繡等成爲消費者春節假期的熱門選擇;春節觀影成爲“新年俗”,《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等電影吸引衆多觀衆走進影院,各類電影周邊產品也成爲時下最熱門的消費品之一。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會從以工業消費品爲主,轉變爲以醫療、教育、文化、信息、金融、旅遊等服務消費爲主。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始於2019年,2021年突破1.2萬美元,2024年突破1.3萬美元。人均GDP的持續增長,爲我國文化消費的擴容提質奠定了堅實基礎。再加上近年來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豐富,文化消費已經成爲滿足羣衆精神文化需求和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
文化產業滲透性、關聯性強,具備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廣闊空間。在數字經濟時代,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爲明顯。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爲文化產業提質升級插上了數字化“翅膀”,使其更加順應時代發展趨勢。
新技術提升了消費體驗。以非遺消費爲例,數字技術提供的便捷預約、購票等服務,激發了更多人對非遺的熱情,帶動了交通、住宿、餐飲等各方面的消費。社交媒體時代,由注意力資源匯聚的流量具有直接變現的價值,優質文化產品能通過網絡平臺迅速推薦給用戶,刺激用戶消費。比如,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火爆,就是文化產品熱點效應的體現,這種效應帶動的不僅是票房,還有一系列相關衍生品的消費。
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繁榮,也爲消費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年春節的文化消費場景中,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廟會裝飾、兼具歷史感和時代感的佈景、火爆的沉浸式演出背後,主創人員大多是“80後”“90後”。飛豬平臺數據顯示,“非遺遊”熱度較去年提升40%,美團“非遺”搜索量同比增長212%,近四成搜索者爲“00後”。
文化消費已成爲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今年春節,文化遊熱度持續攀升,彰顯了廣大遊客對探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與熱情。近幾年,遊客對高質量出遊體驗的需求持續升級,越來越多的遊客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入探索目的地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接下來,不妨乘勢而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手段廣泛傳播文化,提供更多中高端、舒適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文化消費更加紅火。(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