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撤銷潮,席捲全球!
報告申領
本文摘自《》,原文標題爲《文科大撤退?》(掃描文末二維碼或點擊閱讀閱文申領報告)。
近期,#文科消亡成爲一股全球性浪潮#登上微博熱搜,不少國家面臨着人文學科專業畢業人數不斷下降的問題,相關話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而在全球大學密集裁撤文科專業的浪潮中,爲文科辯護的聲音擴大。
實用主義盛行文科撤銷潮來襲
此前,“哈佛因教師離職取消30多門秋季課程”的消息不脛而走。據悉,哈佛學院(即哈佛本科生院)取消了至少30門秋季課程。該校歷史與文學研究部主任卡明斯基在聲明中說,取消課程最多的是歷史與文學系的課程。
據媒體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衛理公會大學(Methodist University)在2024年也發佈消息稱計劃撤銷30個教學職位,以及多個學術項目和專業,包括美術、音樂、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特殊教育等。該校表示,希望可以以此節約175萬美元左右的開支,並將資源用於其他增長領域。
近年來,大學“砍掉”文科專業的事件時有發生。《赫辛格報告》(Hechinger Report)2022年的文章指出,美國包括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阿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Alaska)和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在內的幾所公立大學都宣佈或提議削減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涉及人文學科。2023年9月,西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Virginia)決定終止28個專業,主要是人文學科。這標誌着文科在美國全國範圍內受到越來越多的審視。
近年來,《高等教育紀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等不少媒體和機構都開展過有關高等教育價值何在的公衆調查。結果顯示,“畢業後能找到工作,或者更進一步,找到高收入工作”已成爲多數美國公衆判斷高教價值的主要標準。哲學、歷史、藝術、雕塑、文學、舞蹈、外語等人文領域的學科專業,縱有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深厚歷史,也成爲民衆眼中“學那玩意兒沒用”的典型代表。在高校財政赤字加劇的背景下,停辦“實用性”不強的文科專業,看似是明智之舉。文科或者說人文學科成爲高校優化調整的“重災區”。
同樣的事件正在許多國家發生。據泰晤士報報道,荷蘭的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擬議關閉多個本科人文專業課程。其中,非洲研究和拉丁美洲研究的學士學位課程有被完全撤銷的風險,韓國、中文、日本以及南亞和東南亞研究的本科學位課程擬合併爲“亞洲研究”學士學位,而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的語言和文化學士學位課程則合併爲“歐洲語言和文化”學士學位。在萊頓大學的消息傳出不久,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也宣佈,從2026年9月起,法語、德語、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凱爾特語、意大利語和宗教研究等學位課程停止招生。“預算削減將對大學的所有學科形成全面打擊……但給人文學科的打擊似乎確實更沉重。”荷蘭大學聯盟的發言人如是說。包括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在內的英國大學也正在縮減甚至關閉人文系。
撤銷潮中,爲文科辯護的聲音擴大
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的《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The Humanities and Public Life)一書就曾自嘲地道:“在美國文化中,教授人文學科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份無權無勢、地位漸低的職業。‘人文學科的危機’一說廣爲流傳,成爲美國高等教育普遍遭遇危機最突出的表現。”日本也有類似情況,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小島毅說:“在日本的大學裡,實用技術被重視的結果,就是造成了‘現在一定要學習這一行’的科系大受歡迎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受害最深的就是文學部,這也是我所屬單位面臨的嚴重問題。這實在是很可怕的事。”在他這番感嘆多年之後的今天,日本大學裡人文學科再度遭到縮減。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着職業化教育的發展和職業化程度的不斷深化,人文學科逐漸成爲與理工農醫相對立的學科,“有用”“無用”成爲了評價這些學科專業價值的慣常措辭。對人文學科的輕視曾受到諸多學者的指責。香港作家林奕華曾在《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一書中尖銳地批評道:“大學生質素下降是香港無可避免的宿命,因爲這塊地方從來都不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他指出,如果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精英,最高理想也無非只是“搵食”(混碗飯吃),那麼賺再多錢也無法逃避生活的空洞與貧瘠。
“Libera lArts Education”常被譯作“通識教育”或者“博雅教育”,廣義上的通識教育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人文科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輕視人文科學的背景下,大學通識教育也受到了巨大沖擊。
在美國亨德森州立大學(Henderson State University)教授歷史的梅根希克森(Megan Hickerson)說:“認爲僱主不需要人文學科畢業生是錯誤的。人文學科的畢業生具有批判性思維、溝通技巧和其他許多在職場中很重要的東西。”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 Minneapolis)就業服務中心主任保羅·蒂明斯(Paul Timmins)指出了文科教育的長期性價值:“文科學習能培養學生強大的基礎能力。這類能力或許不能換來工作,卻爲長遠發展提供保障。”許多學者還指出,技術瞬息萬變,以人文學科爲代表的通識教育爲學生培養的適應性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許多僱主對此表示認同。以人工智能可實現的自動化爲例。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許多工作崗位,但知名投資人馬克·庫班(Mark Cuban)認爲,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職位可以對抗自動化。庫班說:“我認爲,知道如何從全球角度出發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對信息進行)評估,將比技術技能更有價值。”他說,那些更依賴於個人判斷、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工作——這些技能通常與文科學位有關——(被替代的)風險更小。
人們對文科專業的質疑多源自對其投入回報的考慮。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一項着眼於大學教育是否能長期提供可靠的投資回報的研究給出了迴應。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獲得文科學位可以在40年內爲畢業生帶來穩定回報。在某些情況下,投資回報高達數百萬美元。該研究發現,從最頂尖的文理學院,即在專注人文科學等通識教育的本科生院獲得學位的畢業生,其所獲得的長期投資回報與從頂級研究型大學獲得的學位相當。
文科突圍
領英發布的2024年最受歡迎技能清單顯示,溝通、客戶服務、領導力等傳統技能對企業而言仍然至關重要。根據領英的調查,2024年最受歡迎的技能包括:溝通能力、客戶服務(能力)、領導才能、項目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銷售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能力。該調查同時顯示,AI時代需求增長最快的技能是適應力。
領英副總裁阿尼什·拉曼(Aneesh Raman)說:“管理變革的核心是建立適應能力。”因爲不斷變化的工作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有思想、更好奇、更善於駕馭變化的人。特別是時代迅速發展、專業技能更新迭代較快的當下,專業技能很可能很快過時,而保持適應性則是讓自己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這從側面印證了一個結論——相比專業技能可能過時的未來,獲得通用能力和技能對長久的職業發展或許更有益,而這也是通識教育或者說許多人文學科所擅長的。
因爲人文學科的至關重要性,在文科大撤退的背景下,許多大學依然堅持推動人文專業的發展,例如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根據“埃默裡藝術與人文探究倡議”(Emory Initiative for arts and Humanistic Inquiry),該校管理層計劃在未來三到四年內,招聘多達30名文科教師,並擴大創造性項目。
埃默裡大學認爲,技術快速發展改變着就業市場,文理學院和人文社科專業須向創新先驅學習,並找到將其納入當今技能培養的辦法,例如使用新技術協助人文學科數據收集、研究和出版。此外,各院系不應迴避人工智能的使用,而應認真考慮如何利用AI工具來增強人文學科體驗,併爲學生進入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做好準備。因此,埃默裡大學已率先組織教師向專家學習如何使用AI進行教學。
另外,無論是該校的亞特蘭大校區的路徑中心(Pathways Center),還是該校的牛津路徑和目的中心(The Oxford Center for Pathways and Purpose),或者其他大學研究項目和實驗室,埃默裡大學都爲學生實習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與此同時,從該校2027屆學生開始,所有人都被要求參加一門體驗式學習課程,比如“倫理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Ethics),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將參與課外服務工作,並在整個學期的學習中進行反思。此外,該校制定的新“質量提升計劃”(Quality Enhancement Plan)將爲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驗式學習機會,並要求學生利用這些機會進行深入反思。該計劃旨在通過外部合作伙伴關係增加學生獲得實習、出國留學和其他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該校藝術與科學學院(Emor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副院長布蘭登·格里米特(Branden Grimmett)稱,重在調整學校課程教學目標,使其滿足僱主對應聘者技術、技能、能力等品質的需求,從而爲學生做好職場準備。
2023年,美國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簡稱NEH)啓動了一項研究項目,旨在理解和解決AI在倫理、法律和社會方面的影響。關於人文學科和AI未來的問題必須包括倫理、法律、歷史、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數字人文學科和媒體研究,這些問題對於指導AI的發展、設定界限和防止AI過度擴張至關重要。因此,在AI時代,加強文科專業與AI相關的跨學科培養也是當務之急。
小結
近年來,中國大學專業撤銷數量再創新高,2023年全國本科專業點撤銷數量高達1670個。其中,設計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等專業類撤銷數量位居前列。當然,主動對專業進行調整優化是對接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的必然之舉,許多專業的優化調整也並非基於實用主義而做出的決定,但這仍難掩文科專業“大撤退”的事實。
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人文學科中的文學、藝術學,確實在畢業去向落實率、薪資等方面較工學等學科有較大差距,但就業滿意度卻並不低。2018屆文學學科本科生畢業五年後的就業滿意度(84%)甚至位列所有學科第2。這顯示,哪怕薪資不具備優勢,相關專業畢業生依然對自己的就業現狀較滿意。僅從薪資的角度來評價學科價值或許過於片面了。AI時代,人文學科大有可爲。只是,我們的人才培養也急需大刀闊斧的創新、變革。
主要參考文獻:
[1] 維舟 . 薪資、就業率雙低,學文科真的沒用了嗎?[EB/OL]. 三聯生活週刊,2024-10-15.
[2] Sonya Bessalel.LinkedIn 2024 Most In-Demand Skills: Learn the Skills Companies Need Most[EB/OL]. LinkedIn,2024-02-08.
[3] Ten Higher Ed Trends to Watch For in 2024[EB/OL]. InsideTrack,2024-01-04.
[4] 埃默裡大學網站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整理內容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要求——
1.文首註明“轉載於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佈的24小時後進行。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含高校),獲得授權可轉發至全媒體平臺;其他主體僅限於微信公衆號平臺發佈。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覆“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覆“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