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點值!蔡淑鈴籲:推DRG 同步調整醫師薪資制度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9日舉行「健保論壇暨醫師工會年度大會」,嘉義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左起)、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陳宥任、健保署長石崇良、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前理事長黃致翰出席。(姚志平攝)
立法院上會期通過主決議,明年6月底前須讓平均點值達到1點0.95元。健保署前副署長蔡淑鈴認爲,現行論量計酬的支付方式對品質好的醫院不公,有醫院髖關節開刀再感染率長期都是0%,有醫院卻常常感染、需要再治療,卻是後者拿到的支付較多,逐步擴大DRG制度將是解方,但醫師的薪資(PF制度)須同步調整,如此就能穩定點值,提升醫療品質。
蔡淑鈴9日出席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健保論壇時指出,DRG制度始於1960年代的美國,是耶魯大學的教授所提出,起初的目的是爲了管理,輾轉之下,美國聯邦保險(Medicare)採用爲住院支付制度,讓DRG成爲主流,私人保險也紛紛跟進,後來包含澳洲、德國也實施DRG,並發展出各自的分類系統。
相較於傳統的論量計酬,DRG的優點在於減少不必要的支付和浪費。因是包裹式的支付,有助鼓勵創新,提供服務的彈性,增進醫師對病人的盡責度,也能帶動醫院之間的標竿學習。與此同時,還能控制住院費用,增建醫療品質和效益,保障病人的權益。
蔡淑鈴說,DRG制度在歐美國家是主流,以美國爲例,除了包裹式的支付,2008年開始,若達到一定的指標,還會提供獎勵,財源是從每年DRG的總額中扣下2%,有進步的多拿,全國表現最差的則要懲罰。實施之後,安全指標、臨牀結果、效率等都有進步,但問題是窮人會去的醫院,因病人的因素,指標的改善有難度。
亞洲國家方面,日本1997年開始遇到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平均住院天數一度高達20天。蔡淑鈴表示,爲控制住院天數,當地政府將住院從論日計酬改爲DRG,也曾引起醫界反彈。
經過試辦,2003年起,日本推出改良式的DRG,即DPC,將手術、麻醉、超過100點的項目排除在包裹之外,住院天數少的喔,多給15%,中間階段則給講好的費用,但住院天數超長的,則少給15%。改革支付制度後,日本的住院天數從20天縮短至17、18天,但費用的控制效果仍有限。
蔡淑鈴認爲,臺灣推動DRG是必要的,若單看醫學中心,醫院之間的品質落差已很大,包含住院後3日內同院再急診率、非計劃性住院出院後14天內再住院率,有人很低,有人很高。而人工髖關節手術後90天內的感染率,有些醫院長期都是0%,有些醫院卻很高,病人還得回診使用抗生素,造成點數耗用。現行論量計酬之下,表現差的醫院拿到的支付多,表現好的醫院卻少,並不公平。
有鑑於此,蔡淑鈴建議逐步擴大DRG支付制度,且醫師的薪資(PF制度)須同步調整,當大家有了共識,再進行導入。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前理事長黃致翰也指出,許多人混淆了支付制度和薪資制度,支付制度會影響醫院的行爲,而要影響醫師行爲,則需要靠薪資。若一項制度在OECD國家都有,臺灣卻沒有,並沒有理由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