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治理的三重邏輯
■諶愛華
能源作爲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來源,其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能源治理作爲確保能源安全、推進能源公平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一種新興範式,其核心在於強調政府、經營主體、社會組織的多元參與和協同共治。政府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強化法治保障,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經營主體秉持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思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等方式,激發市場活力,助推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社會組織作爲企業和政府的溝通橋樑、國家與國家能源治理的協商紐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度參與能源治理進程,促進能源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綠色低碳——
打造可持續的能源未來
綠色低碳發展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綠色金融爲抓手,積極探索零碳或低碳能源,創新減碳技術,提高能源效率,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優化,促進清潔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興建規模化的變廢爲能設備設施,方能匯聚綠色低碳韌性的發展圖景。
具體來說,一要建立引領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搭建支撐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框架指南。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以能源安全新戰略爲引領,從能源開發、利用、運輸、儲備等環節入手,對能源標準查漏補缺,革故鼎新,建立先進完善、結構優化、可有力支撐帶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實現能源行業的規範化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推動國內國際能源標準體系的對接和兼容,堅持“走出去”,提出國際能源標準的中國方案,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標準制定,爲我國參與國際能源治理打開新的話語空間,增強我國能源標準的國際話語權。
二要構建類型化的綠色認證制度,實現能源產業低碳、綠色、可持續成長。政府應從綠色科技、綠色項目、綠色企業入手,審覈能源企業是否具有低碳甚至零碳及可持續發展潛力,進行綠色認證,藉此明確綠色金融支持的對象和範圍。其中,綠色科技主要適用於可以有效減少能源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及環境污染的減排、節能、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產品和技術。綠色項目主要適用於利用綠色科技及能源效率技術,實現有效利用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專項項目。綠色企業適用於一定額度營業收入來自綠色技術或者綠色項目的企業。通過綠色認證後,能源企業以獲得綠色發展基金或實現資金補貼、稅收減免的方式,再次投入綠色發展,進而形成良性可持續循環。
科技創新——
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力量擘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建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一要加大能源轉型的研發投入,做強創新驅動引擎。一方面,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強化對傳統能源行業碳捕集、碳封存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化石能源低碳發展。另一方面,加大對光伏、風電、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和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加強能源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的研發投入,以能源產業鏈、能源供應鏈的數字化升級爲重點,加快推進能源產業全要素數字化改造,實現能源產業智能化轉型。
二要攻克能源“卡脖子”技術難題,構建自主創新體系。面對能源領域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制定重大專項研發計劃,設立專項研發平臺,開展有針對性的攻關研究,實現能源技術的自主可控,甚至國際領先,提升能源發展的國際競爭力。另外,由於能源領域的高度技術性和系統性,很多能源工程涉及多學科,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牽頭建立以能源企業爲核心,科研院所、高校參與的產業研發聯盟,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快能源產業研發進程,培育新質生產力。
三要推進數字賦能能源產業,實現能源行業智慧化轉型。數字經濟時代,能源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升能源效率和促進能源產業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進行用能信息採集、能效在線分析、源網荷儲互動、多能系統互補、用能需求智能調控,實現能源產業數字化轉型。在能源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加強能源行業數據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能源行業數據技術規範的統一與互認,避免出現“數據孤島”現象。此外,從能源數據的全生命週期入手,建立能源數據分級體系、安全防護體系、訪問權限控制體系、加密及脫敏體系、監管體系等安全防護網,確保能源數據安全。
公衆參與——
能源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
在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沒有人是局外人。隨着可再生能源的深入開發利用,社會將呈現出一個更加多元、參與性和互動性更強的能源產業圖景,能源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公衆參與,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激發公衆參與熱情。
一是強化“開源”與“節流”,增強公衆的能源意識。通過媒體、社區、學校、網絡等多種途徑,提高公衆對能源產業的認知,意識到社會對能源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傳統能源上,更需要延伸到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除了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外,科技創新也是“節流”的重要抓手。二是健全政府的激勵機制,積極鼓勵、引導公衆參與能源建設。要搭建能源行業專家庫,爲政府的能源規劃提供有效建議和意見、爲企業的節能減排和能源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要通過財政和融資激勵,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能源企業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法學系副教授】